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感慨:反隔离是一件要紧的事

(2014-05-25 09:00:12)

       1957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赫布教授做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感官隔离实验,这个实验基本上就是让受试者在封闭而且色彩单一的环境中,隔绝其感官对于外界事物的联系,实验者甚至想出了非常有创意的方式,隔绝受试者的触觉与温度觉,可以辅之以单调重复的白色噪音。试验的结果,会发现受试者很快会失去方向感,伴随一系列的生理不适,随之而来的是大脑思维能力的钝化——首先是方向感的丧失,随之时间感、节奏感紊乱,原来在丧失信息输入的时候,大脑的运作能力会显著降低。而这样的隔离时间越长,对于受试者的伤害越深,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受试者只能承受十几个小时的隔离。与此相关,很多的感官隔离或者类隔离做法,引入了审讯与精神异常治疗领域,而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感官隔离会直接导致被隔离者全面的异常与情智低下。

      

     这让我注意到了我们在孩子教养中的感官隔离方式,如果我们让孩子处在与外界隔离,并且极其单一的读书做作业任务中,在单调的照本宣科或者老话套话的环境里,会不会同样产生情智低下的后果,这是不是能够解释封闭型的教育中,那些没有进入的孩子在感性接触与学习的情况下,他们的清智更为生动,而长期封闭学习者,他们的判断力、方向感显著地出现钝化现象,表现出普遍的迷茫感,而且在他们如果以考研或者保送读研的方式持续学习的情况下,他们的迷茫感不减反增。我想,大部分家长老师并不是有意识地伤害孩子,甚至他们以为自己是在为孩子好,他们会朴素地发现如果让孩子隔离在封闭的环境里面,孩子会更听他们的话,也更便于他们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而这也恰恰是很多西方情治机构的洗脑术试验中所设计与追求的效果,问题在于这样的方式用于审讯敌对的间谍以至于让他们承受伤害也许可以被谅解,但是如果我们这样的做法最终伤害的是自己望子成龙的对象,这不是鲜明的讽刺么?

      

      现在我这么说还不是实验而更多是推理的结果,但这也反证了那些被我们强调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总是提倡人们动手动脚与使用多种感官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方式不只在传统的师徒传承中如此,在孔夫子的四书五经六艺的教学中如此,在犹太人的信仰与技能混成教育中如此,在西方的养成教育中也如此。行政化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行政体制本身就具有封闭的特点,我们的熟人文化本身也具有封闭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从反思颠覆这两种要素开始去重构反隔离教育。

 

昨日场景:海口吃货节活动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百汁千张

将生姜片、葱末、蒜末加薄荷叶少许,用石臼捣成汁。千张六张,切成小条,起橄榄油锅,先快炒千张条三分钟,加食盐酌量,半分后加入佐料汁,再炒半分后起锅可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