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争强好胜的人,曾经就是为了打扑克,也会为了取胜而赖牌,为了下围棋的取胜而悔棋,而处处争强好胜的结果就是朋友很容易变成不欣赏自己的人。所以到后来,我逐渐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争一些有限的东西——对待家庭的态度、某些职业目标、可以确立的某个爱好,而对于另外一些东西大可以用完全不同的心态去对待——更多的业余爱好、周围的何种便宜与好处、交易成本很高的某些荣誉与利益。一些媒体朋友问到我涉及很多社会领域与职业,到底哪个角色是我最认同的角色,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是生意人的角色,在我的知识服务的领域中,我是努力争取最佳职业成就的,而其他的领域包括媒体、旅行、写作、演讲、教育,那都是我玩票的所在。对最聚焦的领域,我还是争强好胜的,而在玩票的领域,虽然也很努力,但也是适可而止。争与不争的重要区别在于,投入多大的精力、时间、关注,有人说那你还不如索性别牵涉其他领域,那也不对,其实跨界到其他领域对于自己的认识、思维的宽度、人际关系、得到更为丰富的职业资源当然还包括自己个人的娱兴帮助很大,而且虽然说是玩票,玩票玩得好也要有小争,否则也很难为人认可。在我强调要很争的领域,虽然注重进展效果,但是也对于一些超越自己原则的事情采取不争的态度,比如回扣生意。所以争与不争,真的很辩证。
今天这个社会,争是一个基本设定,无论是在职业或者业余的世界里面,因为这样的基本设定,没有争的意识与能力的人将会被明确地边缘化,这也是为何仅仅基于关爱的家教模式不可取的原因,也是那些将自己的孩子的基本生活节奏建立在安稳价值上的误区所在,因此人需要找到至少一样为之一争的东西,因为那好像一只锚,可以牵系我们的资源、思路、标识与逻辑,让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有明确的努力的地方,在与其他圈子、行业、兴趣人群交流的时候,有一个与人们分别与汇拢的界标。有些年轻的朋友,不能说明白自己要啥,也不能说明白自己将去争取的东西,那就是有些有心的朋友也无法为你着力。但与此同时,不争的空间也同样存在,因为适度的不争才让协调与开放有了可能,人们享受某些不争或者不是狠争的游戏空间,甚至会出现主动的放弃、奉献、支持的场景,让不争进化到另外一种奉献之争。争是不争的基础,不争是争的一种和声,在有了历练之后,我们就会淡对江湖,争与不争只是我们可以从容选择的一种策略。
昨日场景:上午青岛海尔演讲服务创新,下午青岛-武汉鄂州考察。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蛤蜊干丝
活蛤蜊一斤,过热水后取出蛤蜊肉待用。鲜豆干五块,切成细丝,过热水后取出待用。鸡汤一斤入锅煮开,放入干丝后煮五分钟。再放入蛤蜊肉煮五分钟。调入食盐酌量。装碗后加白胡椒面和青蒜叶末少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