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对我家暴么?被咬下被抓下可能,但不可能经常。我会对谁家暴么?不敢打,偶尔声音严厉点可能,冷暴力不理人可能。我生长的家庭,父母没打过,兄弟姐妹的家庭中似乎也不显著,偶尔这类现象有过,所以至少家暴不是我们家的传统。但我在孩子的时候老挨打的,因为顽皮的缘故我基本上会被天天至少打一顿。后来我看到我的侄子侄女不太听话,也很喜欢伸手管教,就会被嫂子们批评。我也真的看见过人家家里的家暴:我在中学时候居住的后面一家邻居家,几乎天天骂架,偶尔因为老公喝酒后就动手了;而在村庄里面,老公三句话不合,给了老婆一个耳光的事情,还真的不是偶尔。在老话里面甚至有这样的话:娶来的老婆买来的马,要骂就骂要打就打。还说:老婆三天不打,就会上房揭瓦。这些说法赋予了某些特殊的男权,因此传统的家暴就是以打老婆为基本特征的。女性因为体力特点的缘故,也很容易成为家暴的对象。
但今天还会有家暴么?调查显示,在现在的家庭中居然有1/4报告有家暴现象。数数今天的家暴还会有些怎么样的情况:一是针对孩子的家暴,一是针对妻子的家暴,一是针对老人的家暴。与以往的家暴比较,我觉得这样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家暴中的呼救现象减少,也许是因为墙厚了,还有是因为社区邻里的关系淡薄了,人们对于家暴采取了承受而不是社会呼叫的方式;二是冷暴力发展,就是那种不理不睬、离家分居、拒绝对话的冷暴力模式;三是因为精神疾患而产生的家暴,处于各类精神疾患而产生的行为异常没有适当的精神卫生防治机制,它们埋藏在千万家庭中间,成为特殊的家庭矛盾与家暴的来源或者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现在的家暴的打老婆特征就不是那么的显著了。
前几天去参加网易主办的传媒女性颁奖盛典,在会上碰到不少获奖女性代表,也遇到主张女权的朋友,她给我宣传资料中特别强调了反家暴的事情。借着这个由头,我觉得需要特别地说说这件事情,家暴肯定是不对的,但家暴背后的由头真的特别值得我们社会关注,过去妇联是被家暴妇女的娘家,现在的女性似乎也越来越不知道遇到家暴去找谁,而且如果不是女性遇到了家暴找谁就更不明白了。从新形态的家暴及其存在,提醒我们真的需要社会服务的创新,行政化的机制再强大,它越来越不能解决社会上不断变化的新议题与新问题。家暴不能,其他的问题也不能。
昨日场景:参加中国邮政局《快递》杂志编委会、中国红十字会媒体座谈会。飞美国。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辣炒丝瓜
丝瓜三根,去皮,切成片状。鲜海椒十根,切成较细的片状。起橄榄油锅,放入鲜椒大火先炒一分钟,放入丝瓜片,大火炒三分钟。加食盐酌量,砂糖和蒜末少许。大火再炒一分半钟出锅可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