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或者流动或者静然,山或者岸然或者崩解,或者它们能因人心绪波动,或者人也能加一二痕迹于它们,它们是互不搭界的各自,还是各在影响的彼此呢,诗人、哲学家、科学家与生意人可能就有不同的解说了。我们对于世间的万物,至少求一个自圆其说,不论是非,就会接近自在与心甘情愿。如果一味是他人的说道,就会在在羁绊。
——不是所有人都追寻过人为何而活的意义,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在乎人活着的意义。假如今天就得知我们不久于人世,那么大家的表现就往往各各不同了。我见过因为见儿孙满堂而安然撒手的老人,也见过因为眼见离开天伦之乐而一味求生的老人;我见过仓猝间毫无准备过世的朋友,也有面对绝症苦苦抗争了很久的朋友;我见过贫贱之中苟延残喘的垂死之人,也见过家产万贯但也不久会撒手人寰的富豪。人在活着的意义上不追寻或者求一个醉生梦死,或者追寻了得一个惶惶不安,还有追求了得一个基于信仰的圆满,这个选择的钥匙是在我们每一个人手里,没有其他人甚至亲人能替代的。
——有目标的人更能够凝聚资源而成事,这里面包括了形成自己的清晰目标、有整合的准备与考虑、持续向事的恒心与表现等要素,所以我们反对过度的家长代办、政府干预与对于他人依赖的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会减损人们对于特定目标的形成能力、从小到大的准备过程与坚强的心理素质的锻造,而会遗留下茫然、投机与放弃的行事习惯。
——中国人要有一种中心化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对于四方的开放与接纳,对于上下多少年事物的省思与辩证,而不是轻易排斥与效法,再在这样的基础上融化汇聚,形成多元素构成与新结构下的新事物,这才是真正的中间之国的心态。中国人积弱了所以对于自己的模式采取了完全的否定,或者因为强盛了就完全地肯定,实际上地道的中国文化是圆融善处的,不那么张扬也不那么纯粹,所以在发展周期的某个时间点上积聚了能量,又在发展周期的某个点上失去了它的力量。中国的文化是与世界交流没障碍的,又是不太坚持的。这个没有是非,你我可以如此,或者相反而抛弃它,但是即便到了其他的文化里,也是得其一长亦得其一短的。我常常觉得自己做一个中国人很好,因为我如陶土,依然被塑造成如此,因此对于其他的范式适应性已经没那么好了,真中国才自在。

昨日场景:与合作伙伴沟通餐叙。黑苹果公益晚餐做椒红豆绿和蛋炒饭。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辣炒丝瓜
丝瓜三根,去皮,切成片状。鲜海椒十根,切成较细的片状。起橄榄油锅,放入鲜椒大火先炒一分钟,放入丝瓜片,大火炒三分钟。加食盐酌量,砂糖和蒜末少许。大火再炒一分半钟出锅可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