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职业爱好不是天生知道的,也不是读书而知的,职业爱好自我获知最大的可能是自己在见识中感觉,在行动中体会,在多个场景的体验比较。而在这里,我重点介绍三个方法:一是最大化法,具体而论就是我们要在自己的早年,尽量让自己经历最多的事情,体会最艰苦的感受,尝试极限的忍耐力,给自己立定长期艰苦奋斗的志向,只有在自己的工作量、工作强度、身体压力、心理压力达到最大强度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能探知我们自己的能力、忍耐度、行动力、管理力与领导力,只在很小的范围内行动是很难真正能对自己给出适当而准确的评估的;二是多样化法,那就是无论我们去实习、去做志愿工作、去访问、去研究不同单位,要把我们体验的单位在规模、行业、地域分成多类,然后加以实证比较,如此才能使得我们在比较中得到适当的认证,因为我们的本能甚至都不会欺骗我们,在自己比较喜爱和有兴趣聚焦的单位与事情面前表现出兴奋,在这一点上我甚至鼓励很多孩子直接行动,少受家长老师的牵扯;三是反差,简单地说就是挑战自己,不行的尽量试一下,因为我们很可能阴差阳错的原因而不喜欢某样东西,比如我小时候不知道啥原因不爱吃丝瓜毛豆,后来有机会尝试了就改变了对于这个菜的看法,因此在我们的早期职业选择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而要多讲实操,就是要让我们有经验后而做判断与选择。所以这些方法,基本上都超出了校园与家庭教育的单一刻板、最小安全式、非挑战模式,因此需要学校当局以明人做事,才有可能为学生群体确立适当的前进方向。因为在这个方法使用的过程中,更多的年轻朋友就可能在社会场景中体会到自己的用处与价值,而且自己展开的社会行动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于自己所长所喜的明确认识——人们在人群中寻找有经验的人,以至于他们在前进时至少不会受制于人才奇缺的命门。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反对现在很多的大学早早开启所谓创业课与职业规划课,因为在那些课程有了以后,很多大学更加能理直气壮、问心无愧地认为自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剩下的就是学生与家长的问题了。而实际情况是,让没有实际经验,也对实际情况没有热情也不摸深浅的朋友,进入到我们现在的所谓职业规划中,完全就是缘木求鱼。原则上来说,我们不反对自发的实习,但也要经常进行有深度价值的主动成长,从而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心甘情愿的发展方向,找到一个自己有权利决定,也自觉去承担义务的职业方向。

昨日场景:参访西班牙UEM大学。在IE商学院演讲《中国医疗卫生现状及挑战》。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萝卜鲜斑汤
三四两重活小石斑鱼三四条,剖净备用。无油骨头汤一碗,加入矿泉水,放入削皮白萝卜切块煮开,中火持续十五分后放入石斑,食盐酌量。中火煮十五分后,加胡椒粉少许,出锅可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