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华侨中学做《中国的80后90后》演讲,听众半数是本校的中学生。开始我也不太感到这些中学生能对我的讲题多么感兴趣,但看完他们的《双文化优秀论文集》就能很自然地理解他们的兴趣与理解能力。这两本论文集收录了大约60篇选读《中国通识》课的同学的课程论文,内容兼及中国的国学热、国家大剧院之争、拆迁问题、中国软实力、少数民族政策、独生子女与留学垃圾、农村合作医疗、西部地区教育问题、中国政治领域的“无知少女”、民族主义情绪、官民的新媒体互动、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食品安全、中国企业的自主科技能力、中国品牌的海外影响、中非关系、中国东盟关系、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南海争端等等。如果你只看这些主题内容,就可以感到这样的课程的确非常贴近中国社会的现实与中国问题的热点。而从同学们写作的论文内容来说,能兼顾不同的观念与主张,印证了比较丰富的信息源,对于自己的观点也有不错的阐述。就我的见识而论,这远远超过了中国中学生对于自己国家的社会关注水平,也超过了很多中国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关注范围,读之不禁汗颜。而在论文集后面附的新加坡中学生做的新加坡与北京中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对比调查、新中学生职业意识对比,无论在问题设计与内容分析上均很有看点。
前时有不少人在网上晒中国大陆高考作文中的零分作文,大家为此感到不平,我看那些作文被抑的很大原因是不符合作文教学里面的某些教条,这也让我想起了某地中小学因为学生在去年写世博参观感受时候有批评之辞而给批不及格的事情。写什么涉及到社会见识,怎么写涉及到合适的方法与方法论。华侨中学是新加坡名校,据说集中了新加坡最优秀的3%的中学生。《中国通识》课的老师梁勇先生是我访问华侨中学时候的接待者,他本人是我北京大学的校友,他介绍说《中国通识》也是新加坡高考的内容,而各校在进行本校教学时可以参照相关教学大纲自己设置教学内容,而在华侨中学的该课上则经常邀请相关社会人士来介绍中国议题,从同学们的论文选题上我能感受这种开放式教学的成果。梁老师还在论文集中特别介绍他们如何教导同学写作论文的技巧,尤其突出了关于写作核心确定与思维导图技术的使用,辅导与让同学们实际训练结合当然就可以产生成效。我注意到不少中国大陆本科生的论文写作,选题大而无当,内容照本宣科或者了无辩证视角,论述也无逻辑性可言,可以想见即使让一些大陆同学们写论文,其实对于论文写作的指导不是没有就是有很大偏差的。
因为从事黑苹果青年活动的原因,我经常接触到那些迷茫、纠结与失落的大学生,我觉得他们的问题在中小学时代就种下了根,这个根就是脱离社会、陷入考试与为教条所困,这个根的罪过不能归在孩子身上,但是解法却只能告诉孩子,因为大人体制的进步实在难以预期,这个解法就是:在中小学的时代就尝试观察社会、关心社会、明白社会上的事物与道理,用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职业访问的方式去贴近与解析社会与职场,这样就为自己增加阅历、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与对于专业与职业方向做出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新加坡的孩子们与我们的独生代孩子比在生活条件方面比较接近,但在受教育的思路上有蛮大的差距,这一点我介绍过来提醒有关人士与一般博友。

昨日场景:巴黎保乐力加年会。回国。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豆蘑炖蛋
新鲜鸡蛋三只,打入碗中搅匀,加水并食盐酌量,生抽少许,滴麻油少许。以勺剜方式,将一盒嫩豆腐中剜出7-8小勺放于蛋羹中,并放入一颗切碎的圆蘑粒在其中,然后将大碗放在蒸笼中蒸10分钟后取出可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