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起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一起考察成都、绵竹、都江堰灾区,在10多个灾民安置点与10多个受灾严重的村镇进行了考察。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在现场感受到全国人民支援灾区人们的热诚,感受到政府工作的力度,感受到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的特殊贡献。现在的灾区居民还缺什么?这个问题灾区居民和外地民众我想都会非常关心。
1、
疑问一:有吃有喝何事可做?无聊是个普遍现象,尤其在居民集中安置区,大家在帐篷里面无所事事是个突出的景象——解放军和志愿者把我们伺候得真好啊,把我们当肥猪养,哈哈,就是不知道能做点啥!
2、
疑问二:重建过渡到底多长?重建过渡期到底要多长(灾民显然对建设与居住在过渡房中普遍不乐意),不喜欢过渡房的安排方式有什么更好的选择,过渡房的样式(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与经济负担方式。
3、
疑问三:现在有爱心将来做什么?下一步去外地打工么,还是做什么?有谁能给大家更多的打工信息,灾后重建主要是说造房的事情,但是大家也关心经济重建与工作的事情,是回到灾前那样的经济条件里面去么,还是说有可能得到改善?
4、
疑问四:灾重灾轻的人家救济补偿的说法到底有啥不一样。同一地域有灾重灾轻,同样的重灾区也有灾重灾轻,灾后救助与补偿可能分别加以处理么?尤其是因为媒体报道的覆盖的不一样,得到的支持与补偿待遇的区别有补救之法么?
5、
疑问五:地震灾害中体现出来的人祸因素怎么了?豆腐渣工程的嫌疑何时何人能准确地界定责任,有啥后续的处理说法?
6、
疑问六:灾区的志愿工作谁来统筹?志愿工作与自救工作之间如何画线?灾区依然需要很多专业志愿工作,谁是这件事情的统筹者,在鼓励灾区的社会工作与专业志愿参与重建工作方面,政策上有何体现?
7、
疑问七:资源浪费何时了?不同的援助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参与重建,可能出现造了集中过度房没人住(比如因为农村离农民农田远)、有居住帐篷没有农产品储藏空间、很多救灾物质还积存在仓库中,这些现象有谁来关注与解决?

3.1--31计划本周关注国家推迟发布。每周博主会发布本周所关注国家初步资料,欢迎各位博友贡献对该国各方面的印象资料与对值得一游的地方的推荐,并贡献推荐理由。
本日场景:今天原定去都江堰灾区,结果遇到震后最大大雨。安全起见,撤回成都。顺便看了成都城乡一体化典范社区“五朵金花”,相当不错。可惜有地利天时,其他人不好轻易学得。
本日小诗
腊梅
冬,
你是寒雪里珠黄的闪亮,
春,
你只泛着叶绿平凡的脉象。
永不见面的花与叶,
人眼中竞世的宿命长憾,
我眼中异度续生的缨芒。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香辣毛豆
取青红色小辣椒各二十根去两头,将青毛豆若干颗塞进此小辣椒。放于已沸清汤中过水五分捞出装盘。用少量橄榄油在锅中加热放入米葱花,热后加生抽五勺砂糖少许,煮开后浇入椒豆盘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