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国际论坛上,中国的讲员总是很受欢迎,只要有中国人讲中国的事情就总有一群听众听你的。达沃斯是这样,财富论坛也是这样,就是一些小一点规模的国际论坛也不例外。我现在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为不少国际论坛推荐来自中国的政商学的讲员。可惜现在转来转去,真正能讲的就是那么几个人:林毅夫、樊纲、李稻葵、洪晃、俞渝、汪潮涌、李开复、罗康瑞、马军等等而已。
什么样的人是受欢迎的国际讲员?大概我可以罗列出以下几样:其一是对于所在的领域有比较前沿的研究,同时又能够用扩展与有一定新颖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够与同一领域的其他讲者对话,官僚程式与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其二有一定的表达魅力,善于举出实际例子和用风趣的方式阐明观点,能够应对现场的问答,明白不同论坛的讲述方式与时间控制的规矩;其三有一定的圈子认同度,经常关注与参与国际交流,对于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与角度有了解,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到正点上,而不是只叙述讲者自己关心的话题与立场;其四有较流利自然的英语表达,不见得经典,但应该流畅。其实要同时满足这四点很不容易,国内的企业家语言普遍不行,讲话很难离开对自己企业的“广告”,扩展能力比较弱,听了一次就不想听下次;国内的学者有一些语言还凑合,但是研究问题的新颖性往往不够,表述方式多比较宏观与主张,也不太吻合老外听众的习惯;国内的官员少数语言很流畅,但大部分过于官腔,不太关心听众的语言习惯,我见过甚至还有成段把我们习惯的政治标准口号搬到人家德国人的论坛上去的市长,让人不知所云,翻译也翻不过去。
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人的对外交流就变成了少数中国人的专利与特权似的,翻来覆去的不少场合其实就那几个人,这也讲那也讲,事实上任何人能讲的总有限的,有的时候他们也是把一些领域很业余地给人家老外发挥,其实也不准确。慢慢的这就是一个圈子,能推荐的人也就那么几个,这些人讲完一场又被喊去其他场,都快成国际交流专业户了。结果呢,一些项目、资助与进一步合作的机会也与这些人有更密切的关系。我侥幸也算在圈子里的人之一,不过听的时间长了也的确起腻,非常企盼能有更多年轻有为、研究有所长、语言有所长的朋友,能主动积极地争取一些初始的交流机会,对于相关的规矩方式更明白,从而能很快地很好地扩充这个圈子,这对中国是好事,对老外也是好事。

3.1--31计划本周关注国家:袖珍国的魅力。每周博主会发布本周所关注国家初步资料,欢迎各位博友贡献对该国各方面的印象资料与对值得一游的地方的推荐,并贡献推荐理由。
本日场景:飞回北京。下午在中央电视台给全体财经节目主持人分享《财经节目的营销》。见了不少老朋友。晚给中国政法大学同学做职业演讲《大学生职业决策的依据》。
本日小诗
分野
你做飞遍花草场的彩蝶,
我是工蚁在尘土间奔波。
你乐意跻身流星的飞瀑,
我如弦月孤悬一弯无歌。
你骄傲做所有人的天使,
我只想是一个人的奴仆。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香炒豆丝
香菜半斤,去叶,将茎干切成半寸长短。用茶色豆腐干三块,切成与香菜茎等长细。起橄榄油锅,并干椒与花椒少许,煎后取出,放干丝大火急炒两分钟,加香菜茎炒一分钟,放食盐酌量,炒一分后出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