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CBD,中央电视台新址的独特建筑结构终于露出了峥嵘,很快一身玻璃就上墙了,这样CBD将很快增加另外好多道耀眼的玻璃光。在它的周围,70%以上的建筑披着满身玻璃,发出同一方向的光线折射。而这正是今天中国城市的一个重要景象,一幢接一幢的摩天大楼,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是全玻璃的建筑,所以在这些城市飘荡着的光线变成了由不同的建筑交叉辉映的光线,它们似乎很炫耀,很光彩,但是与此同时,它们也很污染。零点调查即将发布的《2007零点环保指数报告》显示,城市光污染问题在城市环保问题中很少得到决策者的重视,但却是普通公众提及的重要污染形式,就其发展来说,光污染还有继续严重的趋势。
建筑的玻璃化在西方的城市历史上也一度非常风行,美国在战后50-60年代就曾经非常流行使用整面或者大部分玻璃覆盖的建筑,作为一种非常时尚的风格选择。但到了70年代,光污染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批评。建筑心理学家尖锐地指出,大量使用反射光的玻璃建筑材料,实际是暴发、炫耀、自卑、权力心理的重要投射,严重的光污染不仅影响民众生活,也压抑普通人对于城市的参与心理,彰显社会阶层与生活等级的反差。从此,欧美城市改造中,对于光学材料的使用有了明显的节制。如果我们用同样的学理进行分析,那么我们今天的城市的严重的光污染现象,也正是社会初富时期与炫富显权心理的重要表现。其实如果我们看看很多地方的行政建筑与很多首富们新开发的商业大厦,就可以看到这栩栩如生的“光辉形象”。
光污染控制问题恐怕还不在环保部门控制的范围内,光污染问题也很少转变成司法争议的话题,光学材料使用也不在一般的建筑方案的行政审核控制的范围内,但是光污染对于人们的心理与物理影响又是客观的。在生活质量日渐提高的今天,人们有权力对于自己的空间质量主张更细致的权利,包括不受光线干扰的权利。光污染及其治理看起来是一个小问题,但又在很大程度上衡量出公共管理与中观层面的人们的空间心理是不是真的在向更为精细的生活领域进发。

本日场景:
与中国科技资讯协会陆榆讨论协会工作事项,希望结合资源整合,做一些支持行业的工作。年关近,不少同事回家过年了。
本日小诗
热面
在我的面前,
热面,
热汤,
热气腾腾。
窗外的机场,
雪花已经飘了许久,
深寂,
无声。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清蒸白条鱼
选湖产活白条鱼,大约一斤半以上,剖洗干净,小晾一会儿。将鱼那入沸水十五秒取出装在盘中,抹上酌量食盐,放入白酒少许,并葱段姜片。放蒸屉中蒸十五分钟取出可用。也可在食用前加上加热生抽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