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张人要高调的。有一个耶鲁的小同学,很优秀,我建议他要多在人群面前把自己的主张与特点表现出来,他很勉强,说,“我就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很注意我,我会觉得不舒服,还是低调点好。”这个说法我们很不陌生。甚至就在前几天我还看到一篇国际报道评论中国外交官过于拘谨寡言,与一般人心目中的外交官形象颇有距离。其实我能理解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要高调,也不是说只有高调是好的,更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要低调,因为很明显低调可以显得谦虚,降低别人对你的期望,减低压力感,还可以更容易生活在自己乐意的状态里。
然而我更觉得正常的人是在不同的场合下选择不同的高调或者低调的策略,但是因为现在很多人太不会高调了,所以我还是特别主张人要努力高调。很多人的低调实际上是自小缺少世面与接受父母灌输的“不要张扬”的老观念的产品,等到二十郎当岁,这种拘谨与低调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对于高调不懂、不敢也不适应,从此就自动把自己可以探索的高调能力废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低调实际上已经是自卑的变种,即使有的时候有点点表现的冲动,也因初初尝试中的种种不适合感而草草收兵,也因没有来自父母与师长的积极鼓励,所以就索性绝了自己的向往。实际上表现就是一种熟练活,你越表现就越熟练,越不表现就越拘谨,最终不表现者就越来越划地自限,不能自拔。而在今天这种社会中,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源分配更多变成了竞争型的分配模式,你纵然是天才,如果没有表现出来或者弱于表现,那么你在资源分配中的机会就会大大减损——“不会表现者=弱者”的不公平公式就会屡屡被套用。
自我表现也有很好的人群过滤作用,在万千人群中,我们如能适当地表现出我们自己的特点、才华、爱好与需要,我们就有更大的可能与其他具有相近特点、才华、爱好与需要的人汇聚。自我表现形成的光环在过滤同类方面具有成本产出高的价值。当然,高调的自我表现者也可能会招致别人的首先攻击与关注(出头的椽子先烂),但是因为自我表现者在汇聚同类支持力量方面的优势,他在这样的历练中完全可能大大加强自己的群体地位与资源获得能力。而低调者的利益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即使争取也只能采用个人化的行动方式,久而久之不仅自己的特色丧失,而且利益获得能力减弱,更甚者将此文化作为家教传承后代,而造成代际传递,积弱难返。当然自我表现能力强者还要把自己的公开表现转变成行动的压力与目标,从而使得自己的知识、能力、实际果效与自己造成的社会期望一致,那样高调才能造成高效。人如此则成富有自我激励能力的人,一个组织内有这样的人就能有效激励伙伴,一个地方多这样的人就会感到活跃的竞争气氛。其实谁不喜欢明明白白的正面上进、积极奋斗的状态呢?

3.1--31计划本周关注国家:土耳其。每周博主会发布本周所关注国家初步资料,欢迎各位博友贡献对该国各方面的印象资料与对值得一游的地方的推荐,并贡献推荐理由。
本日场景:
在苏州瓦克化学主持年会风暴,互动不错。晚在上海有参与我们节目的商界王老五吃饭会。
本日小诗
深海
思念象深深的大海,
我就在海平面下徘徊。
我的眼神墨蓝,
你看不出是开心还是悲哀。
不知我者以为我无所萦怀,
知我者好奇我如此放不开。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清酱豆腐
选择土豆腐一整块,片成两块。在已沸水中,小火炖十五分钟,取出,刀片成半厘米见厚的豆腐小块放盘中。起油锅加切碎辣椒,炸豆酱一小碟。以豆腐蘸酱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