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周还与我们耶鲁世界学者一起编演戏剧的一个耶鲁戏剧学院本科生林智明,在搬运道具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居然不治身亡。20岁如花的生命就这样随风而逝。想想如果前几天还看到生龙活虎的一个孩子,今天就已经天人相隔,那种感受真的痛彻心扉。中学的时候有个女同学,平时非常开朗,为人也很热情,就是有点点早熟,喜欢追男孩子,所以大家多少就觉得她有点太开化了点,被追的男孩以被她追为耻,不料不久她居然因急性肝炎而去世了,好几个男同学都非常内疚,觉得早知这样就是让她喜欢一下,也算是同学的情份。2004年的时候我的四哥因病去世,这个哥哥在我小时候的时候打我很多,但也非常有风格,有性情,讲义气,每当想起他或者回到老家,他的音容笑貌就在我的眼前盘旋,一直很难相信他已经离我们而去。
不管你有多么伟大的思想或者事业或者多么卑微的社会地位,你也不能逃脱生命的脆弱性;不管你是否生活得很性情、很简单、很复杂、很愁苦,你也不能逃脱生命的脆弱性。而且我们甚至不能把握生命来去的脉络与踪迹,我们很多时候甚至只能感慨生命的神秘与无奈。所以有人从中得到了要认真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决心,有人从中得到了要及时行乐的结论,有人觉得因此要更加重视生命中的亲情;有人希望能得到特别的法力或者功德让我们得以逢凶化吉。不管我们在尘世生活的样式如何,是死亡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并且可能思考用新的方式去定义生命的价值、寻找生命的意义、调整生活的道路。
孔夫子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不鼓励我们在死亡这样的事情上想来想去的,多想也没有用。不过其他的哲学或者宗教信仰则不是这样,死亡是很重要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果我们读《圣经》或者佛经,死亡与死亡表现是我们生命功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读过一本《死亡哲学》,这本书我一直保存到现在,后来也接触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对于死亡体验、死亡意义、不同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死亡价值观对于生活的影响有了相当的了解。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真的解决了人对于死亡的恐惧问题,实际上死亡的可怕在于它对于人们来说过于未知与不确定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也更加恐惧与回避它。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当一个人生的必修的功课,多一点关注与接触相关的知识,那么也许随着对死亡知识的增加,我们对于死亡也不至于那么恐惧了。

3.1--31计划本周关注国家:巴西,每周一博主会发布本周所关注国家初步资料,欢迎各位博友贡献对该国各方面的印象资料与对值得一游的地方的推荐,并贡献推荐理由。
本日场景:
复课。今天讨论生物工程,还有陈述技巧。晚是与我们项目捐助者对话。很有意思的一些老人,对中国超有兴趣。
本日小诗
花年
就在我们相别的瞬间,
你的生命已经飘飞出我们的视线。
你如花,曾是如此的招摇娇艳,
你如花,却也如此的弱离可怜。
愿意你是蝴蝶,
再见你在阳光下的草地频频翩趼;
愿意你是花树,
眼下只是明年新芽前的落叶;
愿意你是雨点,
现在只是悄悄蒸发去了天边。
亲爱的朋友,
我不要相信,
从此的世界里你我只能相见于思念。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热拌四鲜
用白豆干两片切成小薄片,热油少许快炒两分钟出锅待用;鲜香菇四到五只,切成小薄片,热油少许快炒三分钟出锅待用;鸡蛋两只打好搅匀,在中火中摊成蛋皮并切成小片待用;牛肉里脊三两切成小薄片,中大火快炒,加盐多于常量稍咸,以佐他菜。用大盘,将四鲜轻拌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