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感慨:重返校园的感觉真好

(2007-09-26 08:06:05)
标签:

随笔/感悟

    耶鲁很小,这是第一个让我感到一点也不拥挤的大学,无论何时我去教室、食堂、图书馆、办公小楼、菜地,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喜欢密集的阅读(现在平均每天300页英文阅读资料),在开始的模糊中,在很大一堆材料坚持读下来以后就能找到一种主要的线索,然后就可以把很多模糊的阅读细节贯穿起来了;我喜欢听那些讲座,每个讲座讲者总能带来至少一个核心观念和一些自己在忙碌的时候很少关注的系统信息(我的一些感慨就是根据这些讲座的启发而来,每天听一两个讲座,灵感就永不衰竭);虽然有很多遗憾,但是我还是喜欢选课的那个过程,听到了我希望对自己有所拓展的课程(我现在实际选了5门课听,《发展中国家的生意之道》、《文化社会学课题》、《社会事业创业与社会创新》、《投资管理与PE》、《现代艺术的社会学视角》,还有一门参与的中国问题系列讲座);我喜欢课堂的讨论,为了那些讨论我必须在事前把各种资料进行梳理,准备自己的问题;我喜欢那么丰富的图书馆,可以用来组织不少自己喜爱的知识(我自己正在实施一个“3.1-31”计划,就是一周看一本书了解一个国家,争取在未来的三十一周中了解三十一个国家,这些国家也是我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中要去访问的);我也喜欢有同学在一起的感觉,除了得到他们对于校园好课去处的点拨,还可以一起聚餐、看电影(看看各国进不了国际市场的本土电影,对于他们文化认识有非常具象的帮助)、看表演;我喜欢大部分的教授,他们亲切有见识,他们随意的点拨,让自己一下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就长进了一步(我在耶鲁的学术导师是戴博拉·戴维斯教授);大学里还有一些时间的调整余地,这样我就可以组织一些有意思的课外活动(本周末就有我们组织的中印之夜餐会,十月开始组织一周一次的“中国餐聊会”)。

    其实大家也知道我在很多大学做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但是教授的工作实际是一种消费自己知识的工作,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与知识的工作。坦率地说,过去几年的教学工作与我自己的研究咨询工作经验有关,也与前阵在哈佛的学习收获有关。重返校园如同充电,充完了回去与实践经验做一些结合就又可以抵挡还一阵子的消费。因此重返校园不仅可以营养自己,也可以造就他人。

    校园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与资料,也是一个行为模式的学习,每一代校园新鲜人带领着社会的潮流,置身校园与新鲜一代为伍就能更好地培养向下一代学习的自觉性,也不自觉地会受他们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能更理解争取年轻人认同的心理与行为密码。校园是开放的,经常回到这里就可以加强与维持我们相对比较开放的心态,维护我们的危机感与学习动力。

    我一直认为,人的持续学习除了平时的自学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入到被动学习项目中,这样就可以被逼着去学一些超出自己已知喜好与见识的东西。我自己在这样的坚持中有很多收获,并且可以不断焕发我自己对于职业的新的热情。在我所在的公司也鼓励职员在工作的第二年起兼职学习其他学位,公司资助3/4的学费。在现在的公司中除了我自己也有不少同事在学习,比如我们的集团副总就有两位在学习中欧与新加坡南洋商学院的EMBA,有四五位正在学习专门的商业英语项目,也有在学习其他的在职学习班的。我鼓励朋友们一定要制订有阶段性的提升与见识扩展计划,而作为管理者与企业主的朋友一定要认真考虑把同事的学习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与公司团队发展规划的核心工作去推进。今日感慨:重返校园的感觉真好

 

本日场景:大早起来到纽约,路上还顺利,纽黑文到纽约就一个半小时,极其方便。一路上还接受了一个耶鲁管理学研究生的创业访问。大家过中秋夜的时候我在晒太阳,而大家睁眼的时候我在夜空里飞行。好在今年十五的月亮十七才会圆。特别关照:我被提名为2007年度的“时尚先生”候选人之一,欢迎和感谢大家和你们的好朋友投票,有不少不错的其他候选人,大家也不妨投票支持。投票链接:http://man.eladies.sina.com.cn/z/2007esquire/index.html

 

本日小诗

 

虫箴

 

秋吟深,

如密谶,

侧耳轮,

寻芷蜃。

不屑愁雨嗒嗒滴,

我看天湿是唱盆。

君也戏中人,

应识泥地痕。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清炖蔬排

    选猪肋排一斤半,切成小排。洗净放入锅中煮开五分钟,将煮水倒净。另放清水充分,将小排放进,再放入料酒姜葱。继放入切成片块的老豆腐、鲜香菇、水萝卜,中火煮十分,水开转小火煮四十分。用生抽二两,加麻辣酱,加蒜泥并砂糖少许,做成蘸酱。取出成菜后,蘸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