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很容易遇到这样三种工作老人:飞机上的空中婆婆、办公室的秘书婆婆和咨询公司的专家爷爷。我以前给大家介绍过美国公关咨询专家爱伦先生,他就已经年过七十,还为美中关系而活跃得很。最新由美国人力资源公司万宝盛华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75岁以上人口中,6.4%的仍在工作,总人数超过100万,而在50-75岁间工作的比例更高。
中国社会普遍认为人老了就应该退出劳动者队伍,只有务农者、部分知识分子与一些自己创业的私营个体业主例外。我的母亲今年87岁了,但她仍然工作加走动。她认为,“人不干活就会生锈,工作才是健康的办法”。老人参与工作不只是可以挣点钱贴补家用,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社会的参与感与自己感到对社会有价值,不会因与社会隔离而很快觉得自己无用,而且过早自闭家中,见识与社交半径急剧缩小,无论是自己的生活质量还是教育后代的辅导能力均会明显下降。
在欧美这样劳动力缺乏的社会,老人作为劳动力可以缓解劳动力供应紧张的问题;而在中国老人仍然工作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对于成熟劳动力的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社会组织不妨调整工作岗位设置,让年资深厚者继续留任带有顾问与培训色彩的岗位似也很有意义。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的社会服务严重不足,鼓励老人更多的参与志愿工作也十分重要。不过要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在老年人中及针对老年人有更多的社会动员、沟通、关怀的组织化行动与训练,象德国的退休工程师协会在全球都非常活跃,在中国他们有3000多名会员在为中国企业发挥余热。即使不让老人从事要求严格的正式工作,我们也应提供老人更多的考察、参观、社会活动的机会,要知道把老人主动或被动地放在家中,既是社会知识库的一个损失,同时也会导致他们急剧衰老,并在带孩子、与亲友交往的时候较快变得保守与死板,对社会其他人群的帮助能力也急剧衰退。我认为,爱老人,就要让他们参与社会。
本日场景:今天由耶鲁法学院教授主持关于认同问题的讨论,大家的讨论相当集中在宗教认同上。晚餐听取耶鲁医学院著名教育家肯尼斯科迪关于基因研究的分享,有一句很重要:从基因来看,种族间差异很小,种族主要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不是自然差异。
本日小诗
离秋
曾有慧心启好逑,
悔因迷意失情洲。
痛看离星带雨去,
极目望断无尽秋。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豆香牛肉
用牛腱肉三斤,切成小块,洗净。用豆干半斤切成小块。土豆四个削皮切成小块。先将牛肉煮开两分钟,将肉块捞出,再将此水倒去。起油锅,放入姜片,将牛肉块爆炒,放入料酒、酱油、葱段、辣酱、干椒、花椒,少量醋和盐,加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一小时,加豆干块,煮半小时,再加土豆块,加砂糖少许,二十分钟后起锅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