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了一个家庭,1个3-4岁的最新一代,上面是两个24-25岁的父母,再上面是四个50-60岁的祖辈,再上面是八个80至近百岁的高祖辈。这样一个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很形象地描绘了现在独一代家庭的典型人员分布结构。其实在我自己的大家庭中,我妈妈是第一代,然后有十一个孩子的家庭(我有一个哥哥4岁的时候淹死,不然就有十二个孩子)构成第二代,他们向下的孩子构成第三代大约有三十多个,第三代的孩子也已经有三十来个第四代了(如果不是独生子女政策限制,则他们怎么也有一百人左右),第四代也已经出了个把第5代了,可以预见第五代的总量应在三十来个左右,整体的人员结构是一个宝塔型(上尖下柱形),这是一个过渡型结构,而最典型的传统家庭则应是象《红楼梦》里那样的正金字塔结构,上面一个老祖宗,然后几个第二代,然后二十来个第三代,然后五六十来个第四代,然后是百来个第五代。
在偏传统的结构中,数量稀少的老人地位更高,下一代分担养老的压力小,但其资源也进一步为老一代集中控制,有意思的是传统结构下大家庭本身构成一个有排场的消费主体,而小辈的个体消费一般并不发达,而且存在相当普遍的怕露富现象;而在偏现在的家庭结构中,数量稀少的孩子权威较大,年青人表现自己自主需要显得理所当然,尽管看在多生子女一代的眼里下一代的养老压力过于集中了,但是实际上对他们所构成的心理压力并不大,有人甚至认为少量的后代承接更多个前代的财富遗存与心理关爱,所以倒金字塔塔尖上的孩子们日子会更好过,传统式的那种家庭责任感可能更宽松。
在我看来8421或者说421结构与传统金字塔结构产生的最大社会效应区别在于,现在的结构并不是一个刚性地约束人们的结构,而是一个更为开放的微型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里面下对上的关系更多具有自主选择性的表现,而不象旧式结构那种硬生生的义务。而对于今天的后辈来说,虽然他们的数量甚少,但他们不需要沿循上辈给他们的规划的生活方式与生存之道去延续家庭传统,而是从更多的外部社会的机会中寻找自我发展之道,并同时兼及解决与上辈之间的关系。在8421存续的时候,其实当初那种大家庭时代老人的骄傲之气得到明显收敛,他们并不需要后辈能象他们的年代那样早请安晚问候,也不指望孩子给他们红包黄包的向家拿,相反老辈正成为自觉的向孩子们的资源输送者,而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在心理上自助是第一位的选择、向组织与社会施加压力居次、到向孙辈找出路对大多数老一辈来说是不得已的下策。由此看来,8421或421时代,孩子们其实不会那么惨,而老人们可能会更惨点!

本日场景:今日在西南交大连讲三场:金融服务、职业设计、时尚营销。在成都还是有种亲切感,喜欢这里的某种东西。
本日小诗
离痛
这阵风,
送我到西陇,
想起那夜离匆匆,
你去也,
语朦胧。
雾海翻播有蜃虹,
怯怯看,
心遗痛。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红糯炖蛋
用红糯米多加水熬沸,取出糯汤凉后备用。取用鸡蛋五个打好调匀,倒入糯汤续调,放入食盐、小米虾、香葱段酌量。放蒸屉中炖十二分钟取出可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