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与第一财经的热播节目《创智赢家》第二季报名已经结束。10月23日是今年的46名报名初选选手46进16强的遴选阶段,此阶段有培训测试、投资专家面试计划、商业项目现场表现测试三部分。我作为“创智赢家第二季”的核心评委参与面试参赛选手的商业计划书。实际上,不久《头脑风暴》也准备做一期《风投投什么?》的节目。前不久,我本人也作为评论员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的一档多集投资选择节目《博弈现场》的拍摄。最近也是各大学挑战杯创业大赛期。所以我就把所有这些活动中发现的大家在创业方案或者商业计划书中的一些普遍问题给大家做一个总结。
在一般创业者或寻求投资资金的项目,每10个大约不到1个真正适当地描述出了项目的市场价值,而未能清晰地展现项目的市场价值就很难计算出项目的产出能力与所需投资水平。
1大机会VS小机会。很多人用宏观论证来说明自己项目的价值,比如说中国人现在热爱旅游,共计去年有多少人出游,所以自己的旅游服务项目有价值;或者说现在都市居民都爱好绿色食品,都市居民总量有多少,说明自己某个特定的绿色食品有市场空间。这个逻辑看似成立,其实不然,其误如“所有的女人最终都会嫁男人,我是男人,所以所有的女人都会嫁我”一样可笑。一个项目必须论证出自己的特色、找出自己特定的消费群体及确定其大致的有限规模才行。
2技术VS市场。一些人的论证思路是技术好就有市场,这个也不一定。好的技术可以构造高的竞争门槛,但还需要考虑与其他技术的配套使用,用户的接受障碍、团队中技术专才与市场运营人才的分布。纯粹的技术主导既可能导致产生无市场的“高技术孤儿”,也可能因缺乏市场配套措施而无法转变成良好的财务表现。
3周全VS特色。不少人的创业方案很有周全性。在不少产品领域的先行者均选择细分领域而有较好的专业表现,因此选择走大而全的整合路线理论上是有空间的,但对于资本规模、管理协调能力、品牌动员力均有较高要求,因此作为创业选择一般并不合适。而且即使站在综合整合的角度来考虑,也需要强调其中最具特色与动员力的一个或两个关键点以带动全线业务,在还在起步的时候,还没有主导特色而强调周全则可能会平平无趣。
4想像VS理性。丰富的个人想像是悟性与理解,可能精彩或有趣,但并不足以帮助我们准确确定市场潜量与行动条件;理性讲究依据,讲究目标用户的确定,强调顾客接受度的重要性。基于想像的计划书更象散文与诗歌,而基于理性的计划书更象记叙文与报告文学。当然没有绝对的客观,也不是不允许一点想像力,但以想像为主导基础的计划书是脆弱的,其风险也一目了然。
5圈钱VS合理投资。圈钱的人既可以是没有良好的收益计算而想蒙点钱,也包括想用概念先忽悠点钱再来做事。合理的投资除了有较多的理性依据,最好能有一点先行的实践,证明自己构想的可行度,或者在市场营销、人才、资源准备等方面多少已经有了一些积累与条件。一个合理投资的方案创业者自己也往往被自己深深说服,对其他人也具有相当说服力;而一个圈钱的方案,提案者心中往往自己也禁不住不断冷笑??嘿嘿,这钱也太好蒙了!!但自己都冷笑的,或者自己心里可没谱的,实际上很少能感动投资者或让其他人看出有戏。
6小市场VS大市场。许多人的商业提案突出了自己在自己熟悉的地区、专业、行当、经验中的长处与可控性,这本身没有借,而一个商业方案吸引投资者往往还需要描述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跨地域、规模化、可复制等等的可能性,但许多创业者往往详于介绍自己在擅长那点上的描述,而对发展到大市场上时对大市场本身的研究、描述以及小市场向大市场的转化衔接机制的论证明显比较浅薄、勉强与苍白,而这就使得一个创业项目的可投资价值大幅缩水。
去年陈曦在创智赢家第一季中赢得了百万奖金,今年这个百万富翁的桂冠将落在谁的头上呢?在众多的投资项目中我们如果有效地说服投资者出钱呢?如果选手们以及许多的创业者能好好地解决这六个问题,胜算就会增加不少。
本日场景:周六参加房交会的产业集群房地产论坛,中午在上海书城签名售书一小时,虽然书写不少,签售还是第一次。多谢来现场的读者和观众的厚爱。周日参加第四届全球化人企业峰会,做《亚洲新样貌与我们的姿态》的演讲。傍晚为“中国最有影响跨国公司”发布造势招待北京媒体。
本日小诗
悠酬
黄昏后的新酒筹,
恍惚间与陈酿邂逅,
将片片思量,
贴在空花雕瓶的背后。
于是现在,
即使在落雨的街口,
也有了我,
嘀嗒不停的温柔。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三色素丝
木耳二两热水发开,切成细丝;油豆皮三两温水略泡,切成细丝;薄海蛰皮三两洗净,切成细丝。将木耳和豆皮丝在煮开骨汤中浸抄三分钟取出。加入蛰丝,放盐酌量拌匀,待凉后浇入葱花橄榄油既可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