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就要学的心理学-----转儿童心理师非比

标签:
育儿娱乐情感星座时尚 |
案例1:A城市,聚光灯下,一具尸体映入眼帘,旁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慌乱地掩埋着,嘴里喃喃地说:“对不起……不要被发现……你死了吧……你不能活……”
主角w:“那是我,那是那一年死去的那个我~,我亲手埋葬了她,她再也没有活了,她死了。”
主角w:“那是另一个“我”,那不是我,那是别人都喜欢的“我”,那不是真的我自己……”
场景2:B城市,幽暗的灯光下,主角拉着妈妈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主角Y:“妈妈,您走后的这些年,我常常做梦梦到您,梦到与 您快乐的在一起,可是每每醒来您已不在,我都痛苦的哭泣……妈妈,我想您,我还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跟您说,您就走了,好像我的灵魂 也跟着您去了……妈妈……”
场景3:C城市,主角泪流满面,看着日渐衰老的母亲,
主角Z:我做了那么多,容忍了那么多,受了那么多的苦,多想 让你知道,多想让你抱抱,但你只知道护着后爸,只知道让我容忍他 ,而你却从来不知道他是怎样对我的,为了这个家不再破碎,为了不让你伤心,我一次次的忍下来……
导演:你想让妈妈为你做些什么?
主角Z:我挺好的,你不用担心,你就跟后爸好好生活吧,你们 过得好,我就放心了……你的身体不好,我不需要你为我做什么,… …不用管我……
这是在非比依恋关系工作坊中的几个镜头(征得当事人同意刊登),虽然没有相同的故事,更没有相同的心路历程,但类似的场景却时常出现。“我是谁”;我该怎么做。
上面的三个故事主题分别是:
1自我和假我。
2哀悼与分别。
3施爱与被爱。
看似3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其内在都是关于“自我”解救。
主角Y则因为妈妈的突然离世而未做好接受丧失的心理准备,一方面心理依附对象的突然丧失使自己好像失去了自我——我没了?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应激导致“自我”退行,不安全感使得自己对现有依恋对象依附需求更加强烈,则引发了婆媳矛盾——我要爱,这时婆婆很可能被投射为“阻止自己爱”的“魔鬼”。
主角Z的情况看起来好像自我很强大,很能罩得住一切,不需要母亲关注自己,而这些倒可以反向理解为:因为“害怕提出要求、害怕被拒绝、认为自己不被重视、不会被满足”的心理预期,而用“先撤退”的方式保全自己不受“伤害”;也可能是因为长久以来的“道德”规范对自己进行着“超我攻击”,不论什么原因,“习惯地、理所当然的、引以为荣”地用虚假的“自我”在关心着别人,而真实的“自我”却躲在某个主人至今依然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哭泣着,它会在潜意识中继续让Z难过、纠结,甚至做破坏的行为,直到主人可以发现并且能做到勇敢面对、表达“真我”时,“真我”才被真正释放和解救。
在现实中,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不是说说这么简单,更不是分析一下就可以了的,真正去改变它,真正的完成这段心路历程,心路上又会遇岔道,则需要1-3年、几年、甚至一生。这样的改变将使自己内心安定、平和、充盈、笃定、有爱、有价值。在现实层面改善亲密关系、为人之道,更融合于环境之中,提升生命质量。
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老师常说:“正常人都有,我的成长经历并不好,但心理学帮助我多活了至少50年!”
对于任何人,释放自己的真我并不简单,习惯了的“假我”成为思维、变成思维定势,存在于精神、心理的任何层面,而更会在行为中肆意流淌、搅乱主角,“真我”常常感到委屈和无奈,“真我”是什么?假我又是怎样出来的呢?
有的人生下来就没有过自我;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控制而丧失了自我;还有的人因为特殊事件而改变了自我……就主角W、主角Y、主角Z来说,不能从一个剧情片段、一场剧就下定论,但寻找到真正自我到底被哪些东西隐藏在哪里却是他们共同的目标,直到把保护他们的防御一一解除以后重新滋养,当内在自我丰盈起来的时刻,外在行为和感受自然发生变化,内心就真的充实、富足啦,再也不用担心是否被爱、谁在爱、谁爱谁了。参加北京新解心驿塔罗沙龙,借助你对塔罗16张宫廷牌的解读,快速的识己识人;还可以通过塔罗排阵清楚的了解你的选择两难;梳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亦或在排中找到和原生家庭的沟通模式,让您在今后生活中利用这个工具从容应对心理困惑!
沙龙地点:北京石景山区杨庄路西口星宇写字楼430室
沙龙时间:12月的每周日上午9:00-11:00
下午14:00-16:00
沙龙费用:每位50元
预约方式:时间+人数+联系方式 发送短信至15811191232
特别说明:为了让每位体验者都能够感受到塔罗牌对您兴趣和思维的冲击,每场沙龙仅限4人,先订先得。请务必提前确认该场次是否有名额,空降可是有风险的哦!当然您如果需要专场就交4个人的费用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