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惨败于伊朗,创“1975年来最差”,冰凉与凌乱,24小时之后才尚有缓和。亚锦赛接连负于韩国、伊朗,可怕的不是偶然失败,而是预料之中的失败,我所担忧的、不希望出现的事情如约而至。
姚明退役之后留下的巨大真空无法弥补,最大难题是姚明不可能有第二个,而现实是失姚后中国男篮其他人还会不会打球?
“太空易”一定程度上能填补男篮内线空间,大郅却年华老去,不能指望他像当年一样打拼。王哲林的成长大家有目共睹,只可惜他的确太年轻了,亚洲对手在十几年的对抗中也适应了中国高内线打法。问题还在于,中国篮球各级球队是否还在把精力放在寻找新姚明上?
姚走后的空白是巨大的,亮晃晃的刺目。
当你发现中国队内线处于“塌陷”状态,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朱芳雨、王仕鹏的衰老——锋线集体黯淡是当今中国男篮与“姚时代”之前的老男篮对比最悬殊地方。
朱芳雨和王仕鹏依旧是中国最优秀的前锋,但他们一直在强大内线支撑的状态下发挥自身能力,从联赛中来看,他们也受年龄增大体能问题突出的困扰,碰上逼抢凶狠的球队,实力和水准就要大打折扣。
近些年,中国队突出的后卫问题是姚时代的遗产,又将会是“传统”而持续。中国篮坛不乏有天分的年轻人,但他们缺乏足够优良的环境,缺乏认真细致的雕琢。
把男篮的“8.3之败”比作国足1:5不敌“泰2”?这场失败给球迷的打击不弱于国足的表现,但男篮是因为精神缺失,还是要做掉扬纳基斯?显然都不是。
可怕之处,在于这场失利正好符合我们预期,的确是“技不如人”。球迷们是眼睁睁看着他们走向大败。在亚洲篮球整体水平没提高前提下,中国男篮出现了大幅下滑。
“救人”还是要先“治病”
。中国男篮的发展与提高,要清醒地走自己的道路,要适合自身普遍的条件,有姚明更强,无姚明则照样能行。
中国人打篮球,最终还是要靠灵巧拼智慧。拼身体玩肌肉不仅在欧美队那里会挨揍,中国男篮恐怕也抵挡不住西亚了。本届亚锦赛,中国队既不如伊朗身体强壮,又不如韩国队快速灵活,整个一不伦不类球队,空有强队做派。
败于伊朗,有人顿时叹道:“盼领导喜欢。”此言不假,中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计划体制的调控,但目前篮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已远高于其他运动项目,领导的帮助与支持对篮球水平的影响已不会像以往那么显著。
当然,问题也很容易被归咎于“职业化”,中国篮球实行职业化以来,水平不升反降,矛盾显然和职业化以后的一些问题有关,比如球员职业道德问题,外援成为联赛主导问题等。
“职业化”是指联赛运营的性质,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职业化与球队水平并不完全关联,职业化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篮球专业水准的提高,但双方之间却不完全对等。CBA联赛的火爆,更多意义上是市场火爆,商业运营上的成功,但球队专业水准是否得到提升了呢?未必如此。
男篮以广东宏远班底,宏远近十年无论一线队还是梯队都做得最为完善,俱乐部职业化程度也很高,联赛成绩便可证明一切。目前其他球队有被宏远越拉越远的倾向,也可以这样说,不一定是宏远水平越来越高,也许其他队有明显下滑。八一的衰落并没证明外援影响本土球员的发展,而真正削弱他们的或许是本土选材难题及缺乏外籍球员支持。
中国男篮还应回到“专业”问题上。中国篮球适合什么样风格,是快准灵还是高大猛?各俱乐部梯队又为此做了什么?哪些队伍围绕中国篮球的发展要求付出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