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同仁请我谈谈“金牌观”,其实我想说:我挺想看看比赛的,都别烦来我。
我等所谓“金牌至上”应分两个层面——
其一,所有比赛中,冠军永远是最受关注的,这是中外普遍规律,人们很难记住谁得了银牌,铜牌就更想不起来了;
其二,夺银牌铜牌被人遗忘,甚至与民同乐的地方大人物拂袖而去,只能说明这个社会不文明不发达,缺乏最起码的人性关怀。
吴景彪7次向镜头鞠躬道歉,有没有人背后施压?倘若没有,吴景彪的道歉倒是光明正大,体现责任感和内疚感,这总比浪费纳税人的钱却毫不知耻强许多。周俊三举失利丢金被媒体称为“耻辱”,显然骂人骂错了对象。金牌观出问题的,是说周俊耻辱者。
由奥运人才稀缺,到奥运人才过剩,中国奥运代表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同样是这个社会的高浓度缩影。但这跟奥运没关系,跟奥运精神相差更远。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国人能不能通过奥运会学到更多的东西?让我们学会什么叫团队,什么叫公平,什么叫公开,什么叫公正,用以修正我们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所以,你说是谁出了问题?
奥运会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正面、最积极展示各国人民精神面貌的舞台。2004年,我在雅典亲身感受中国代表团高歌猛进时外国人给予的赞赏和钦佩,你以为美英俄德法澳真的无所谓吗?真无所谓就没必要拼了,只不过他们的拼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所以,这是个伪话题。
看不到奥运魅力,享受不了竞技快乐,感受不到竞赛激励,只能说你个人或者这个群体文化出了问题,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许多中国记者到了英国,认为英国怎么没有奥运氛围。问一下,奥运氛围应是怎么样子?我们还是以自身的思维看世界。奥运就是全民动员、山呼海啸吗?其实,真的奥运氛围只是你开一罐啤酒,在睡前看一段游泳或艺术体操。错过这段时间,以后就只能看肥皂剧和相亲节目了。
我们的奥运心态就是如此纠结,根本不知道怎样过节日、开Party,这也是被认为“文化匮乏”的现象之一。
中国人看奥运的心态变坏,媒体难辞其咎。肤浅的新闻价值判断以及狭隘的视野导致在我们嘴里奥运变了味道。当然,这也有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央视“奥运频道”不要一次次重复重复再重复中国运动员夺金场面,这完全是一种过度传播,势必导致人们心生厌倦和抵触。
奥运会那么多项目,那么多金牌,央视应抓紧时间给观众看更新更精彩更不同角度的赛事转播,而非拿着几个奥运冠军反复揉搓到“审美疲劳”让观众恶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