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形容伦敦奥运开幕式——
鸡飞狗跳绵羊叫,伦敦碗里完煮就一锅大杂烩——居然,居然还用“拼图式庆典”来诠释北京曾呕心沥血做的事儿。
这就叫做英格兰情调。
村妇一堆,数十只牛马羊,这就叫田园风光。明明蔬菜拼盘,怎满足饕餮大餐的胃口?
憨豆只动一根手指,就能牵得全世界忍俊不禁?仙女保姆大战伏地魔,原来是罗琳女士在哄孩子睡觉。更不靠谱的是,伊丽莎白女王纵身一跳,画面蒙太奇,谁知降落伞下面是替身还是麻包?手疾眼快的群众马上截屏,当007先生从直升机上往下望时,他旁边的座椅空无一人。陛下明明在玩空包弹,怎能让人服气?
英国人举重若轻,我一点都不感动。
说到再现,须把整个紫禁城都揉搓进来才叫叙事,才能气势磅礴引人入胜。当初张艺谋蹿红,高粱地里和黄土坡上巩俐出来笑一笑,章子怡出来再笑一笑,西北风和胶东味就全有。所谓象征性手法,这个咱也会。
东西方艺术最初都在具象大路上前行,宋代后,中国艺术家们一下孙猴子般地跃入想象的云端,从此走上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路子。分歧根源为何?这令文艺评论家们冥思苦想不已。
“艺术”发展至今,突然又有了扭转。以北京奥运开幕为例,雕梁画栋金光闪闪,游龙戏凤,无数俊男美女伺候着,见得威武和豪华,这才叫一场面。老谋子不是没有灵感,而是走在金光大道上,干伟大施工队干得活,不这样干不行。
伦碗敦里烟雾弥漫,火花四溅,英国人用拼图的方式隐约交代一条线索:自工业革命开始,资本家需要大量身体健康、具备极强学习能力的产业工人以适应机械化生产。此时,两种东西最被渴求:其一,人身的自由;其二,健康的体魄。于是,人身自由也好,还是妇女追求平等的呼声,以及种类繁多的现代体育运动蓬勃而萌。
然而,被英国人誉为英雄之花的罂粟,却制造了鸦片,在工业革命兴起之前成为中国屈辱历史的导火索。
很纳闷——鸦片怎样没有使英格兰人成为“大不列颠病夫”的?
是英国人利用中国人药物学上无知,还是中国人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下甘心情愿地沉迷?
这段历史,倒是不应被遗忘。如今,英国人在回忆工业革命而使田园风光遭遇覆顶之灾时能心态平顺,而我们藉此反思过去,何尝不是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