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生死语者》:杀人者的愤怒,来自于最痛的无力感
《法医秦明》,从仍在创作的系列小说到爆款网剧,再到书粉剧粉翘首以待的首部大电影《秦明·生死语者》,可以说承载着无数人的期许,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无限荣光。秦明早已不是个特指姓名,而像是个符号代表着奋战在一线的法医群体,有秦明的存在,读者观众得以撩开这一职业的神秘面纱,更近距离深层次了解他们。
李海蜀、黄彦威导演的《秦明·生死语者》,根据著名法医兼小说家秦明的小说《尸语者》改编,将原著中的案件进行再创作,从小说到电影,案件的复杂度显著上升,从并列的单元案件变化为“案中案”模式。作为IP系列改编的首部大电影,于2019年6月14日公映。原著作者秦明表示“超出预期”,作为观众愿意看到中国的类型片更为多元发展,希望未来的系列电影更加出色。
严屹宽还原了书中那个冷静克制、拥有极高职业素养,堪称鬼手佛心的法医秦明,同时揭开法医这一职业特性: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维系死者与生者之间最后一丝交流。从单元故事串成案中案,改编的难度不小。正邪之间不断试探较量,悬疑惊险,张力十足,法医凭一把解剖刀,让“尸体”说话,这是法医的职业属性,而代斯饰演的实习生法医范嘉嘉,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对于秦明都有着相当的帮助,尤其是电影采取了让“死者”担纲旁白,更是增加了电影的特殊氛围。只要物质不灭,永远都会有证据存在,这是法医办案的根本前提。随着现代鉴证技术的发展,尸体可以说的话越来越多,对于法医来说,只要足够细心,总是能够发现更多的真相。然而,《秦明·生死语者》中的大反派,不仅仅具有非同一般的身份,更有着相当隐蔽的伤心往事,他藏在一重重雾霾之后,秦明发现他的难度相当的大。
正是法医秦明在尸检中寻到的蛛丝马迹,将扑朔案情引向正途,也将故事推向高潮,揭开真相才发现至暗人性之可怖,幸而正义不会缺席。本片最大的突破,以相当大的篇幅描写了“私”法惩处,原本的“受害者”在经历痛失亲人的精神煎熬后,摇身变成“施害者”,通过自己的裁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死亡判决并执行,这是填补了内地电影中非常特殊的空白点。
电影中女画家西藏写生时遭遇雪灾、被同样困在高原上的其他人伤害,电影暗示了她的命运是被“吃掉”。这两个恐怖的要素,一是,作为人的“生存权”和自由意志,在极其特别的情境下,他人(哪怕是所有的他人)依然没有非法剥夺TA生命的权力;二是,即便当事人(“受害者”及其家人)有着“实质正义”的逻辑,但是依然没有权力去非法剥夺那些“罪人”的生命。正是因为这两个要素的极端冲突,让秦明和范嘉嘉一再处于危险状态,他们不仅发现了雪山罪人的行踪,更是触及了真凶的隐秘。
系列案情相互黏连,终极BOSS(凶手)一开始便处于俯视姿态,他掌握着雪山案的真相,驱动着系列案的发生,伺机报仇(行凶)的念头蒙蔽本我内心,而情感动机的外化,就是要“亲自杀人复仇”,毕竟雪山之上的证据早已全然湮灭,通过司法系统来追究真相已经不可能,几个犯罪嫌疑人即便是还有点良心的,也没有去自首,他们作为活着的人已经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凶手的愤怒,来自于最亲的人和职业本我的无力,于他来说受害者和施害者身份转换的那一刻起,便踏上一条不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