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张嘉辉”事件谈电影市场之发展

(2016-10-24 16:41:30)

http://p3.pstatp.com/large/f7a000830dd7bf79666

10月21日晚,香港著名剪辑师张嘉辉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其中讲到自己在与内地某电影公司合作的时候,遭到对方殴打,张更是直称:“做了三十年,我问心无愧,第一次碰到生命安危受到威胁,非常失望!”引起电影界一片哗然,众电影人纷纷响应,而紧接着,事件的另一位当事人,海纳盛世影业总裁席希也发表长文,表示自己虽然是外行人,但尊重艺术家,斥责张嘉辉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事故频发、预算超支、最终粗剪版影片差强人意,张反驳道控制预算应该是制片人的事情,而影片制作人王怡卿则在媒体采访中提到:“一般剧组是制片人说了算,在我们剧组,张嘉辉老师的权利是高度集中的,剧组除了三位主演是大家一起选的,基本都是他找的,多少钱也是他说了算。”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是营销?是炒作?一个金牌剪辑师,一个影视公司总裁,用名誉来炒作的话不值当,事件发展到了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而圈外的关注度也不大,恐怕又会成为娱乐圈的一桩悬案。

香港早年由于历史原因,成为中国电影起步最早的地区,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香港电影也成为中国观众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回忆,香港电影人在专业素养上很早便受到了大陆观众的认可。

http://p1.pstatp.com/large/10230007225253abee35

近些年来,大陆电影市场呈现出跨界综合发展的态势,而资本进入到电影市场,在带来了更大制作投资的同时,也促进了大陆和香港乃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区的电影文化交流。而与此对应,香港电影整体的市场却进入瓶颈,尤其是近些年来,香港电影面临着后继无力的窘境,甚至业界人士也提出:“作为一个特殊文化意义上的“香港电影”这个概念,已经死掉了。”在此市场氛围之下,一批带着早先进步理念的香港电影人投入内地市场,在给内地电影市场带来更大繁荣的同时,大肆捞金。然而,行业的发展带来的便是更多的人投入行业,越来越多的大陆电影人在吸纳多方文化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成为业界的扛鼎之人,而由于文化差异和秉承的理念不同,大陆电影人和香港电影人之间的矛盾分化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不得不去重视的问题之一。

http://p3.pstatp.com/large/101c0001928558133449

从市场环境上看来,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是两个环境,双方在文化上存在根本差异,建立在“市民文化”基础上的香港电影,在本质格局上与建立在“汉文化”“民族文化”的内地电影就有所区别,外来团队以自己的专业性进入内地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地电影行业的发展,而这种文化交流也使得香港电影摆脱了纯娱乐性的帽子,在娱乐性之后加入了一些深度的思考,但发展之后带来的便是深深的反思,毕竟从文化内核上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秉承的就是两种思路,而这种文化根基的差异,也已深深地植入大陆电影人和香港电影人的骨子中。

http://p3.pstatp.com/large/f78000614b8ada47973

一个产业要发展要繁荣,自然离不开多种文化的渗透和包容,在客观角度上来讲,大陆、香港电影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电影行业整体上的进步和繁荣,但发展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需要双方在一个客观角度上予以纠正和达成共识。内地电影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如果外来的团队一味的依照自己的产业逻辑来推测和试探内地市场,那势必会加深双方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

文化具有其包容性,电影人作为电影文化的载体,也应该秉承着合作发展,共同进步的原则,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条件下,求同存异,切不可以先驱文化自居,在这一点上,外地电影人还需要与内地的电影公司相磨合,立足于文化土壤生长起来的电影文化,才能更具备生命力和感染力,中国的电影行业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