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朽的时光》:追忆那美好的1980年代

(2016-04-05 13:11:48)

《不朽的时光》:追忆那美好的1980年代





欧阳黔森制片,闫然编剧、导演的《不朽的时光》,是对1980年代理想之光的美好追忆,那是欧阳黔森这辈人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无论是北京的大院、胡同,还是上海的外滩,广州、深圳的城中村,亦或者贵州的深山里,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在梦开始的地方,憧憬着对未来的美好。大气候如此美好,小气候则未必,文革的气息尚未完全消散,鲁小然、梁国庆、方紫云、唐宋予、林翠翠、徐迎春,六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各自的身世截然不同,他们的怕和爱,在现实与过往交错的风波中,动荡不安。


与火热到癫狂的1960/70年代相比,1980年代是回归正常秩序的时代,与1990年代之后一切向钱看的世俗年代相较量,1980年代是理想之光的大时代。追忆逝水年华,是每个当事人的天然权利,也是后来者的迷思,伍迪·艾伦导演的《午夜巴黎》以梦幻来形容每一个过去的黄金时代,《不朽的时光》则是中国人对于最近一个约定俗成的最好的时光的追忆。


《不朽的时光》:追忆那美好的1980年代


《不朽的时光》在2010年代的公映,最大的意义在于文革不纯粹是背景,而是这些年轻人过火的青春、过活的人生最重要的性格来源和行为动机,他们在制度性偏见和系统性谎言中成长,无法面对内心真实的自我,遭遇的现实处境难以为用人生的通识来解释,他们必须在青春前期就接受权力的洗礼,在三观尚未成型时便要品尝犀利的社会审判,而判决的结果无从上诉,即使不是在严打的游街而是在高三的课堂上、食堂里,被训诫和惩罚的青年人,无尽的荷尔蒙躁动与时代的对撞,产生了或死或伤或远走或沉沦的种种不平的造化。青春本来有无穷的可能性,假如社会不给予干扰的话。


犹太教圣典之一的《塔纳赫》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这句话同时可以送给1980年代的年轻人和他们的敌人,也就是权力的拥有者,不愿意离开历史舞台的“文革三种人”、家族恩怨的复仇者、寻衅滋事者、社会上的地痞流氓及其在学校中的代言人,都会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产生难以捉摸和无从把握的、如影随形的影响。越接近历史现场,细节越丰富,感性越强烈,情绪越极端。


《不朽的时光》:追忆那美好的1980年代



距离过去时更远的当下,大局看得更明确,能够更理性的勾勒出凡夫俗子的理性主义的冲动,不管是对大桥的修建(交通)、考取北京大学(知识)、官复原职(拨乱反正),还是到少林寺学武(体育或者侠客梦)、打砸抢(对秩序的破坏)等等,都具有某种争议性,毕竟把当年颠倒了的秩序再颠倒回来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历史从来不曾横平竖直。满腔的热血还在,一地鸡毛的琐碎还没到来,在王朔、刘震云、姜文、冯小刚、叶京等人之外,《不朽的时光》给我们讲了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阳光灿烂的故事,偏远也不宁静的贵州,也是有着烟火与未来的美好,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