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怀念中总是最美好

我们从来不缺少对于时代的仰慕,从春秋战国、魏晋风流到雍容盛唐,再到民国和1980年代。我们仰慕盛唐的雍容华贵,仰慕文人盛世的大宋王朝,仰慕民国的才子佳人,如今我们仰慕80年代。然而过眼云烟,正如土家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中男女主人公再次相遇时,女方所说物是人非一样,我们顶多是对某一年代的幻想,对某件事的依赖。它是一种直觉的惯性,像瘾一样纠缠着人心。
或者仅仅是今昔对比后的怅然若失。我们当下生活,似乎对“简单”极其崇拜。装帧需要极简风格,消息传播需要简明扼要,手机操作需要无脑模式……反正就是人们思考越少越好,做服务产业的人也以让人于“不动状态”中享受中产低调奢华生活为荣。而在情感上,我们追求直抒胸臆,主张勇敢与直白,提倡主动表达。生活中处处可以察觉到的极简风格在科技发展与情感诉求中重塑着我们的生活。
霍建起导演镜头里的清江利川,很有些桃花源的味道,然而那也是文革之后的桃花源。历史并非仅仅是传说,而是切实的反右-文革后遗症的所在。当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山区的关雨波邂逅了高中的暗恋对象丽雯时,两人瞬间同时回到了往昔。回忆在发酵,在与恋人暂时分别的雨波心里发酵,在以一分之差改变命运的丽雯那里发酵。那时候,表达是含蓄的,曲曲绕绕的,混着淳朴的民风、美丽的山区,这样的发酵极强塑造这两个人的爱情表达。
丽雯父亲如仙人般在山中蛰居,似乎万事万物都披上了古雅的颜色。人生若只初见,当这种相见把“初见”变成似乎可以抓得住、摸得着的一辈子相守时,雨波和丽雯便在静默中互相试探着,攻防兼备着。一切都是克制的,与当下的极简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丽雯是谁?她该是一个丰腴的女人,但绝不是相夫教子的老实人。她清醒着、理性着,独立、勤劳而追求平等,同时她热烈着、深爱着,把爱当成了成全,把爱当成了放手。雨波反而是个孩子,他同样单纯,同样热烈,但是缺少独断能力,似乎丽雯可以包办他的一切,替他去决断。
她是聪明的,所以又是决绝的。然而这种决绝……我说过不谈政治。然而说到这里却又避不开。当政治对精神产生压制,当压制成为常态,则每个人的精神诉求甚或价值观便会发生质的变化。丽雯清晰的觉察出社会对其命运的塑造。一切都早已水落石出时,雨波却仍像一个无知的孩子,他恰巧是一个幸运儿,抽身着,所以无所畏惧着,然而这在丽雯看来,一切都是奢侈。她害怕自己耽误雨波,害怕毁掉一个人,所以她隐忍自己的爱情。
当木已成舟,更是无法脱身,加之丽雯一再的固执,相爱的两个人终没有在一起。这是政治的悲哀,也是爱情的悲剧。丽雯是一个让男人歆羡的女人,因为她有着不得不保持着的清醒。这种清醒的智慧不管是被逼无奈还是主动为之,文本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期待,对于野夫这一代来说,更是一种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