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二公民》:“主旋律”的一次转折性逆袭

(2015-05-23 00:55:38)

《十二公民》:“主旋律”的一次转折性逆袭


 

《十二公民》结尾,剧情意外的二次翻转,三秒钟的镜头,8号人物取回自己的检察官证件,我脑海里蹦出三个字加一个感叹号——主旋律!有些反常,这三个字没有让我生出任何反感情绪,反而涌上一股尊敬之情,这种主旋律电影理应带来得直接生理反应,久违了。


要说“主旋律”这个名词在如今的中国电影界如鲠在喉一点儿也不过分。学术上,它超越了常规的电影类型划分,文艺片不认商业片不理的尴尬境地,将主旋律电影逼成了“独门独类”;艺术上,它的诞生几乎成了为满足某些政绩需要的八股文写作,主人公大多终逃不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倾家荡产、家败人亡”的既定路线;市场上,被打上这一标签的影片,几乎被公认为票房无望,若非硬性包场或者压任务般的排片要求,甚至很难找到适于散客的影院排场。而《十二公民》上映以来的票房“零跌幅”和豆瓣8.1、时光7.4的超高评分(今年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最高票房纪录的《速度与激情7》的在豆瓣上的评分为8.4),似乎正在透露出一些有意思的信息,这部带有明显“主旋律”印记的影片已然拨动了中国观众的观影欲望,《十二公民》代表“主旋律”完成了一次转折式逆袭。


《十二公民》:“主旋律”的一次转折性逆袭

这部翻拍自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彻底放弃了“主旋律”的固化套路,榜样的树立如春雨润物,无声间潜入人心,与此同时,不刻意回避社会问题和矛盾焦点,“里子”和“面子”的配合相得益彰。电影几乎完整保留了原作的整体框架和故事结构,在触及司法这一中国敏感话题的本土化改编时,导演徐昂借保安、出租司机、房地产商、小卖部老板、数学老师、检察官等各阶层十二个小人物将“仇富”、“地域偏见”、甚至“文革”等话题搬上台面,毫不避讳又一阵见血的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幽默的台词风格和何冰、韩童生两位老戏骨的爆发式演技,让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是从北京胡同里长出来的故事一般的熟悉和可信。检察官最终表明身份的情节逆转同样看起来颇为可信,一方面创作者在塑造检察官身份的8号时,从未对人物本身有过任何刻意的拔高,看完影片甚至想不起他的名字;另一方面,创作者给予8号的台词皆是围绕追求正义而设,这与检察官的工作职责不谋而合,而正义也是作为个体的普通人人性中本真的存在,或者可以说,创作者从未把8号当作一个个体看待,他的背后是一群追求正义的人们,此时,检察官与大众站在了同一个阵营,与所谓的西方价值观毫无违和之感。所以根本不难理解,为什么《十二公民》这部带有明显中国主旋律色彩的中国电影能够捧回罗马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


《十二公民》:“主旋律”的一次转折性逆袭


不得不称赞徐昂这位处女作导演,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的这部《十二公民》不仅是破解了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难题,同时为主旋律电影探索出一条国际传播之路。据说,这部制作加宣发共1100万的《十二公民》,已经通过国际版权售卖,早早收回了成本。(丁堃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