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知识分子的诗意影像

韩寒首次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与其说是一部公路电影,不如说是知识分子韩寒利用电影展现自己内心的诗意情怀。影片折射了当下社会的文化困境与真实生活氛围,表达了一种文化忧虑与当下物欲时代反思的沉重主题,透露出现实中人们真实的命运以及挥之难去的困惑与忧伤,迷茫与梦想。《后会无期》在韩式风格的点缀下,一种清新明丽,略带感伤而富于诗意的抒情风格便彰显无疑。导演是在用散文化的样式,向观众提示出无尽的想象,强化了影片的思想力度与文化蕴含的象征意义。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新世纪,中国的散文电影早已成为中国影坛的一道亮丽风景。散文电影不仅散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还显示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意蕴深厚,风格清新的《神女》、《浪淘沙》、《渔光曲》,到略带感伤而富于诗意的《早春二月》,再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城南旧事》、《林家铺子》以及近乎宗教式的情调和舒缓情绪的儒学气息的《小城之春》,再到“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那人那山那狗》等等,都述说着中国散文类型电影的诗意与知识分子的精、气、神。虽说,呈点状分布态势的中国散文化电影极其少见,但却依旧能延续和发展其影像风格。一方面,知识分子借助电影造梦的机器,表达自己诗人般的情怀。也即,导演对自我,对时代的直抒胸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借助影像的力量,去宣扬自己对时代的感悟,把时代之痛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此让观众直面真实的自己。
韩寒将散文化电影那种“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的真实写照表现得淋漓尽致。“淡化情节、弱化冲突,生活化流程的完全记录”的《后会无期》。电影《后会无期》看似平淡如水,却也水到渠成。一个略微通俗简单的旅行故事在娓娓道来之时让韩寒装点得气质非凡。而每一个情节点都随着一首首音乐推进,那种韩寒式的散文化诗意风格呈现出来的美感与特殊便凸显无疑。如影片中颠簸的船只,开车行驶的景色风光,遇见苏米的场景等,都给人清新婉丽的诗意印象。
心灵鸡汤上说,这个世界上会存在另一个自己。《后会无期》就是对另一个自己的寻找与救赎。现实的生活,让我们彷徨,迷茫,伤感等,而马浩汉局促的眼神将这一切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观众会从马浩汉身上发现自己的身影,会悲伤,会同情,会感同身受。而当江河到达目的地之后,马浩汉与他的分开,则是一次找到自我的表达。影片最后,马浩汉对江河说的故事结尾与奔驰而过的汽车,早已将这种旅行中的成长不言自明,“如果要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
《后会无期》整体影像风格弥漫的,是一种当下知识分子所持有的某种迷茫、空虚、感伤与梦想的时代氛围,一种告别与告白式的“后会无期”。相比于早期的散文化电影,《后会无期》还是偏向于中国的“灰色情调”,这种具有文人风格的影片,将一个特定时代的人物历史命运与追求展现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