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失败的早恋,自我的崛起

分类: 看电影-说说 |
猛然间,青春爱情电影《青春派》就这样出现了,很惊愕于这是刘杰导演的电影,而男主演董子健在本色演出之外又有发挥。这三项,都很意外。青春期发生的爱情,现实中很多,电影里很少见,好看的更是不用屈指也可数;刘杰导演以前的电影,关注的都是边缘人、少数民族和法律问题等等,而本片则是商业制作,遵循类型片创作发行规律;而董子健虽然是世家子弟,然而在本片之前即便在网络上也是不见字言片语,属于完全的绝缘体。然而,就在这么多意外之下,本片还是带给观众很多意外,蒋小涵作为家属参演,而侯孝贤老师的客串更属于格外的彩蛋。
在那所很显然是北京著名中学的课堂上,秦海璐饰演的火箭班班主任,烧包、犀利和认真,说出一连串集合口号宣言与心灵鸡汤的高考加油词,这便是高考大棒下真实的中国。或许,撒老师所飙出的那大段评点现实的台词已经是当局所能容忍的底线,现实生活中更残酷的高考话语系统更为常在。撒老师对于高中老师来说,这是一个无法摆脱的角色,注定会被学生或爱或恨或爱恨交织地记住。有时候并不是个体自己想做恶人,只是在那个位置上,就必须承担起被恨的角色。蒋小涵饰演英语老师从温柔到发飙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灭绝师太是怎样炼成的,即使性子再好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有疯狂的潜质。
当然,我们必须也要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样的高三班,只能属于传说中的名校尖子班,推优、出国、特长生和各种牛气冲天的二代、以及在考试制度中完美发挥者,他们只需要在高考的大棒下榫卯契合,就能胜利实现高考大业。秦海璐在电影里对于拼爹、既得利益者的犀利台词,也是冲击审查接线的尝试。高考之后,人生还有无数的考试,有的甚至连考场都没有,考题也不明确,45岁的刘杰导演通过本片再一次证明“青春更多关乎心态”,而爱情不应有年龄的成见。
毋庸讳言,《青春派》是一部命题作文,甚至有黄冈中学的加持因素,而讲述正在发生的青春故事,就必须在体制认可与个人表达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为此刘杰说在名校卧底一年多,于是有质感不错的《青春派》。男生宿舍、撕烂教科书、成人礼宣誓、班会、家长会,这些都有相当的喜感,在熟悉的环境里,刘杰给出的效果很是诙谐。
《青春派》的视角指向95后的高考生活,绝大多数高三学生也由同龄人饰演。作为新人的董子健,父母都为演艺圈人士,自幼与业界名流有着近距离接触。董子健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既没有刻意表现自己,也没有夸张的表情,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展示高中生的精神世界。或者,这是一种将生活引入电影的方式,他在电影中所表现的一切都只是现实生活的延伸。
如果说表演中用青涩演绎成熟容易显得装腔作势,那么用成熟演绎青涩则更可能落下装嫩的话柄。然而,《青春派》中董子健最大的亮点就是传神地展现了高中生的稚嫩心理,他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高中生,而不是一个穿着校服的老男人。在智力上已经成熟,在心理上却还处在朦胧阶段,无论是毕业前的求爱还是复读时的单恋,都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青春故事,冲动的荷尔蒙如何在个人情感、社会规范和自我期许构成的多边河岸中顺利通过敏感期是本片的终极看点,早恋失败了,自我的人格却真正发现、崛起了。或许,每一个男孩都是这样从青春期走过来,居然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董子健纯然本色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