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2-12-28 21:49: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理论 |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 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
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 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
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 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
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 习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
独特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应有的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2
(二)基本理念 1.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 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 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
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 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 生,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 2.
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
本。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 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
程中新的内涵变化;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 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
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
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 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 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 │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3
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 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
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与传播。 3. 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
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 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 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
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语文课程还应当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
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 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 4.
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
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 得必备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文学习的已有基础、发展需
求和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 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
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把握信息时代新特 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前一篇:张恩勇散文:天府有约
后一篇:2022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