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
(2016-03-27 16:38:32)
标签:
昭熠语文名师北京语文名师昭熠学校教育家潘新和 |
“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
——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
《小学语文教师》特约记者
潘新和
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
王崧舟:读写互动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一直备受广大语文教师关注,您颠覆性地提出了“写作本位”的全新读写观,能否请您谈谈自己的思考?
潘新和:读写结合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老一辈的提法是“以读带(促)写”“读写结合”。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渎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培养读的能力,也是一个目的”……可以看出,这一读写观是“阅读本位”的。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就是按照这一观念编写的,教学的中心是阅读,课堂几乎是讲读、串讲课文的一统天下,这种状况也是由这一观念所决定的。这一观念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到今天已经成为教材与教学的“惯例”和教师的“集体无意识”了——如果有一天教材、教学不是以文选为中心,大家一定会觉得十分惊讶:怎么可以这样呢?语文课不教一篇一篇课文还叫教语文吗?
潘新和:以写作为本位,老师们也许一下子难以接受。因为在现实中读、写常常是分开进行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干的事,读归读,写归写,而且,有时阅读是“漫无目的”的——这也是目的,有时阅读就是纯粹的消遣、放松,像鲁迅先生说的是一种“嗜好”。但语文教育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
王崧舟:站在“写作本位”的角度,您认为“言语秘妙”乃是语文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觉得,“言语秘妙”是实现读写互动的一个支点。作为阅读,要理解“言语秘妙”;作为写作,要运用“言语秘妙”。那么,您能否就“言语秘妙”这个读写互动的支点展开一些具体的论述?
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处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读写互动”的实现路径
在具体文体和语境中才能作出判断。
在读写活动中,文体感、语境感、语感这“三感”缺一不可。读写练习,应该着眼于“三感”能力的提高。当然,小学生“文体感”的培养可以缓一缓,不能要求太急、太严,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自然会产生“文体”的兴趣,再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才是这个整体的中心呢?
王崧舟:您刚才侧重阐述和说明了“读”向“写”的转化,这当然是主要的、终极意义的。从互动的角度看,“写”对“读”的影响也是存在而且是相当切实的。您如何看待这种切实的影?您认为“写”向“读”有转化的必要和可能吗?
要了。由于语文学习总是先从阅读开始,阅读的机会比写作多,所以,“三感”
一般是先从阅读中培养,再渐渐地迁移到写作中,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写作。自然
,在写作中获得的“三感”也会反哺于阅读。比如,读朱自清的《春》,我们可
以体会到抒情散文“文体”的自由绵密,“语境”中抒发的生机勃勃的情趣,和
“语言”的温润纤柔。当我们读写了大量的抒情散文,掌握了抒情散文的写作方
法后,再读《春》,我们会对朱自清密不透风的文体、表达单一浅显的抒情主题
的语境、阴柔繁复的语言就会有更深的了解。读写的境界就是在这种互动中不断
拓展、深邃的。
是说必须动笔写了才能读有成效。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说的就是读必须靠
写来促进。
日札”就是指日常应用的日记、读书札记等,认为这比“正规”的作文训练更有
效果。因为作文往往是无的放矢,而日记、读书笔记等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的
。
”的任务来驱动“读”,确实能使读写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到——“眼到、口到、心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
手到。
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
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
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自己的
了。
密化、感受语词化、思想条理化。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读书时有很多的想法,
想要写出来又觉得幽昧不明,还需要认真想很久才能写得出来。这表明写能提高
读的质量。这就引发我们对读写观念的重新思考,如果将现在的“以读带(促)
写”教学模式,改为“以写带(促)读”教学模式,也许语文教育的效能会大大
提高呢!有些老师已经在做“评点式阅读”“以读书笔记写作代替作文训练”等
教学实验,老师们不妨以校本课程的形式作一个“写作本位”“以写促读”的尝
试,一定会尝到甜头的。
不会教写作的老师,是难以在“写作本位”教育观念下完成好教学任务的。语文
老师不会写作是说不过去的。自己不会写怎么能教会学生写呢?——这也就是以
往语文教学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这一点是最让我忧心的。
“写作本位”的读写知识观
自悟自得就够了,用不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读写知识。我知道,您对此倾向是持
批判态度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都要白悟自得还要老师做什么?干脆自学得了。
,既是传授知识,就要有一定的系统,支离破碎的知识只能使人更加糊涂。比如
教写作,就要懂得要教什么。我国现代最早的作文法教材是陈望道先生著的《作
文法讲义》,他说:这一册书……在我编时注意所及的范围内,一切都想提纲挈
领地说;一切都想条分缕析地说;一切都想平允公正地说。这既是陈望道作文法
研究的指导思想,又是他的写作教育观的总概括、总说明。他特地强调说:我又
希求从来对于作法只是零碎掇拾的惯习,从此变成要有组织的风尚。——这里所
说的都是强调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
了坚实的互动平台。
坛。
写知识呢?
是无形的,而又无所不在;“灌输”是直接的给予。知识的“渗透”不是一件简
单的事,对小学生尤其如此。
学生。语文课程的目的定位不是“知”,而是“行”,要落在“行”上。读写知
识要溶解在读写实践中,学生才能消化吸收。知识是通往实践的“桥”。教学目
的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学会运用这些知识。
所能自言”,学生一定如坠云雾中。你跟他们说“秘妙”就是前人诗文里流传至
今的那些名言警句,他们有的很快就明白了;有的仍不明白,你可以举一些例子
说给他们听,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这是一个字的“秘妙”;也可以举一些“整句”的或“整篇”的说给他们听,
你请他们在阅读中找出类似的字、句、段、篇,有的学生可能一下就找到了,有
的可能找不到。在寻找、发现的“试误”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地领悟到“秘妙”
包含着的不一般的“情趣”或“神采”,到他们写作时,会有意无意地去追求这
种情趣——只有落在写上,才算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
王崧舟:这样的体现着“写作本位”的新读写知识,在当前的语文界还是相当匮乏、相当散漫的。
潘新和:现状正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该忧虑的不是语文知识太多、太系
统,而是太肤浅、凌乱、陈旧。要建构起科学完备的“表现本位、写作本位”的
语文知识体系,恐怕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