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革命:院线风暴来袭
(2010-02-13 14:24:21)
标签:
3d院线财经 |
分类: 智在公司 |
【智在公司】
3D革命:院线风暴来袭
编者的话
也许是巧合,2009年3D在中国院线的表现真的很“牛”。艺恩咨询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3D银幕数已达700多块,为2009年8月时3D银幕的1倍多;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2010年1月4日,《阿凡达》的热映更是把院线的3D革命推向高潮。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掀起了一场院线的3D改造运动。
不过,2010年从牛到虎的嬗变,对于3D院线来说,到底会虎跃龙腾,还是有落入虎口之险,在牛虎交替之际,并不是乐观一片。
“对不起,您拨打的手机已暂停服务。”陈洪伟的手机里传来联通客服小姐甜美但令人失望的声音。陈洪伟是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院线”)企划部负责人,自2009年圣诞档开始,接踵而至的2010年元旦档、春节档、情人节档让陈洪伟的手机经常面临“欠费停机”的尴尬。
实际上,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很久了。与全国票房收入年均增长30%相比,近三年来万达院线票房增幅高达60%,居全国第一。2009年底,这家拥有50家影城、400块银幕的公司,更以8.33亿元的票房问鼎国内院线排名榜首位。
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将这些成绩归功于万达院线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却对万达院线旗下400块银幕中120套3D设备的贡献,以及万达院线作为IMAX亚洲最大应用商的投入语焉不详。而对陈洪伟来说,因频繁出差而导致“手机欠费”有时恰好可以避过大家的追问。
“因具体影片不同,2D银幕和3D银幕的投入产出比很难具体统计,但2D的全国平均上座率往往不及30%,3D上座率则高得多;此外,3D影片的票价往往高出2D影片30%以上。” 艺恩咨询分析师张新建最近也在研究目前院线3D改造的盈利问题。在他看来,万达只是中国院线3D革命浪潮中的一员。
82、330、600、800,这是中国3D银幕发展的真实轨迹,4个数字对应的时间分别是2008年9月、2009年8月、2010年1月和2010年2月。
中国电影3D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3D元年:院线杀向2010
农历春节,中国电影资料馆决定做些改变——改造影厅座椅,新购3D放映设备。
1958年成立的中国电影资料馆隶属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称“广电总局”),拥有国内最悠久的非商业院线,一直专注于电影档案的收集、保存、整理、利用。不过,2010年《阿凡达》的热映,让这家半商业化“组织”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坐拥IMAX 3D银幕,在2010年1月4日《阿凡达》上映以后,地处偏僻的电影博物馆着实火了一把,一票难求景象持续到2月中旬。“同为非商业院线,中国电影资料馆倒并非‘嫉妒’,但既然3D趋势不可避免,作为重要研究机构,资料馆购置3D设备也要提上日程。”该馆工作人员付冬(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泰坦尼克号》又撞上了冰山,但这一次的冰山是《阿凡达》。”路透社关于《阿凡达》创造全球票房新桂冠的报道笔调幽默而调侃。来自影片发行商20世纪福克斯的数据显示,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于1997年~1998年创造了18.4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纪录;12年后,《阿凡达》逾20亿美元的“大卖”,让卡梅隆成功“超越自我”。
更为重要的是,《阿凡达》神话相当部分功劳要归于3D版的高票价。在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上映以来,《阿凡达》65%的海外票房和80%的北美票房都来源于3D放映厅。而一般而言,3D版的《阿凡达》票价要高出2D版30%以上。
没有一个院线可以无视这样的商机,中国亦是如此。不过,仅仅是一部《阿凡达》热映就能成就了院线的革新想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据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市场处的统计数据,2008年9月底3D电影《地心历险记》上映时,全国3D数字银幕不过区区82块;但该片仅国庆档期票房已超过2000万元,仅居于《画皮》和《保持通话》之后,这让中国院线首次看到3D银幕增长的潜力。
2009年7月,初期只以230块3D数字银幕小规模上映的《冰河世纪3》,其票房几乎与在全国近4000块银幕上映的《哈利波特6》票房持平。也就是说,就这两部影片的国内票房而言,每块3D银幕与普通银幕的产出比约为17.4:1。高票价、高上座率、高单位产出,更快促使国内3D银幕增至2009年8月的330多块。
“《阿凡达》的成功,除了卡梅隆和影片本身的号召力以外,卡梅隆对市场的准确预判、3D院线的成熟,也尤其重要。”艺恩咨询副总裁郜寿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强调。
在艺恩咨询的统计数据中,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3D银幕数已达700多块,为2009年8月时3D银幕的1倍多,全球仅次于美国。
“IMAX+3D”:3D“旗手”的成本困境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阿凡达》大热之前,虽然3D电影被认为是继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之后的第三次革命,但成长之路其实相当漫长。
早在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发现了“偏光原理”。由于人的两眼间距约5公分,因此看任何物体,两只眼睛的角度都不尽相同,即存在两个视角。而这种细微的角度差别经由视网膜传至大脑里,就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进而产生立体感。惠斯顿据此制成了3D立体眼镜。
83年后的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拍摄完成。但早期的3D电影多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因此很难得到主流社会认可。此后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3D电影始终难有突破。直到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3D的魅力才被重新审视。
彼时,《极地特快》同时在2000块普通2D银幕、75块IMAX 3D银幕上放映。然而就是这75块IMAX 3D银幕,获得的票房收入竟然占据了总票房的30%。3D+IMAX的“超强组合”,让发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
所谓3D IMAX,即3D影像最大化,业界也称其为立体“巨幕”。
在凸显电影的视觉震撼方面,IMAX大幅增加了影像的解析度。由于IMAX影片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一般2D电影)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所以“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清晰得多。
但也正因此,也使得3D IMAX前期投入成本巨大,院线运营风险陡增。由于尺寸比一般的胶片大得多,所以IMAX胶片的进片速度也是一般胶片的三倍,每6毫秒就放映一格,每1秒钟放映的胶片长1.7米,一部两小时长的IMAX影片,其胶片长度就有12.312公里。
IMAX放映机的灯泡亮度同样惊人。功率最大(15千瓦)的IMAX放映机发出的灯光,甚至在月球上都能看得见。通常,一整套IMAX放映厅系统需要1000万元~1500万元,再包含放映厅装修约500万元,近2000万元的投资足以建造8~10间普通放映厅。
“不仅如此,IMAX的特殊胶片拷贝只能在美国冲印,每部电影的胶片拷贝大约是2.5万~4万美元,由于3D成像是两个拷贝同时放映,再加上几万美元的专利费,因此,院线一年没有2000万元很难购置IMAX 3D系统。”郜寿智称。
此外,“烧钱”并非IMAX投资的唯一难题。陈洪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一般影院覆盖人群在3公里以内,但投资IMAX必须立足于整个城市,并考虑消费者的人均购买力。万达院线目前拥有的IMAX银幕数量在全国院线中排名第二。不过,就国内院线普遍采取加盟或者租赁放映厅的方式来看,单是寻找可能高达四五层楼的放映厅,即非易事。
这也解释了IMAX公司进入中国后为何屡次宣布快速扩张,最终往往搁浅的原因。
当然也有退而求其次,选择设立普通3D屏幕的院线。由于个体改造成本无论如何不会超过500万元,因此他们更担心的是片源质量的问题。
危险的游戏:天堂与地狱的距离
号称中国第一部IMAX 3D电影的《唐山大地震》进入前期推广阶段。
不过事实是,它并未使用特别的设备。导演冯小刚表示,当初拍《集结号》时,IMAX公司就曾找上门来,但因为当时没有准备、一些素材没有保留好,所以无法实现。而这次《唐山大地震》开拍前已确定会有IMAX版本,不过“对我来说和拍以往电影没有区别,所有的东西都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全部弄完以后,要把素材提供给对方一份,然后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制作,就能做出IMAX版本的电影。”
显然,《唐山大地震》的此IMAX并非《阿凡达》的彼IMAX。
《阿凡达》的成功并非偶然。历经4年、包含3000余个特效镜头、通篇60%内容为特效制作才成就了卡梅隆的今天。
就技术而言,卡梅隆曾专门开发出一种虚拟摄像机,以便在拍摄真人表演时能够更准确地进行预览。该种摄像机可以实时观察演员的动作与虚拟3D的交互,而让导演即时调整和指导每一个镜头。
在拍摄方面,《阿凡达》也使用了创新的面部捕捉头戴设备,在每一个进行“表演捕捉”的演员头上戴一套摄像装置。此装置的核心是一个离演员面部只有几英寸距离的微缩高清摄像头,它能用广角镜头记录下演员面部最微妙的表情变化,将演员95%的面部动作传送给计算机里的虚拟角色,使得最后由电脑生成的CG角色与真人演员无异。
此外,早在项目启动之前,卡梅隆便与搭档文斯佩斯一起开发出了当今世界顶尖的高清晰度立体摄像机装备。这部分器材花费高达1400万美元,研发耗时6年。卡梅隆在《阿凡达》大获成功后,除了开发《阿凡达》的延伸系列产品,还向其他导演同行推销其拍摄系统及制作软件,这些亦可获得不菲收入。
这一切对于中国导演来说,似乎还很遥远。
“因定位不同,不同影片的制作和营销费用比并没有特别的规律可言。譬如,像《投名状》,因为聘请了李连杰等大牌演员,其演员聘请费用就占去了总预算的50%以上。”张新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一部预算2000万元的影片,一般营销费用约占制作费用的1/3~1/2,后期制作费用占整体制作费用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诸如《南京!南京!》后期制作费用占总制作费用10%,这已是业内的较高水平。而在郜寿智看来,《唐山大地震》的IMAX版也很难再续《阿凡达》的热潮,除了技术因素外,灾难题材加上暑期档上映,都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事实上,在《阿凡达》上映之前,3D华语电影《乐火男孩》于2009年8月上映,但这部号称“中国第一部3D电影”的票房最终只有不到500万元,其卖点3D片段更被不少影民批评为“山寨3D”、“过于卖弄”。
同样,2005年购入首部动画电影《忍者龟》制作权、票房大赚的意马动画工作室,在其2009年的《阿童木》发行中,遭遇巨亏:投资制作费近4.4亿元,全球总开支达8.2亿元,但全球最终票房仅为1.9亿元。
考虑到片源和院线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雪崩效应”,如果国产影片短期内未能有3D精品诞生,国内院线的3D热将主要由迪斯尼、福克斯等巨头的3D影片“单核驱动”。是否能收回前期投入便是一个问题。
有时候,有时候,天堂和地狱,相隔就在那么一线间。
(来自: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