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普涨迷局调查
(2009-07-27 14:34:14)
标签:
水价涨财经 |
分类: 经济大势 |
【经济大势】
水价普涨迷局调查
而让人们惊异的是,仿佛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陆续加入了自来水涨价的大潮中。尤其最近两个月以来,除了上海,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广州、南京、兰州等多个大中城市都已经举行或者酝酿举行水价上调的听证会。在这些城市中,有的水价已经上涨,有的则正处于涨价前的准备阶段。
这到底是一次有“预谋式”的涨价风波,还是一次水价的合理回归,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分辨得清楚。
疯狂的水价
水价上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上海浦东新区杨园新村居民们原有的生活。
“虽然这个月多掏了5块钱,但我还是新买了3个水桶,卫生间、厨房、水池下面各放一个水桶,洗菜洗脸水已用来冲马桶了。”纪女士称。为了提醒自己节约用水,小区的另外一位居民汤先生已经往抽水马桶的水箱里多放了两个塑料瓶(塑料瓶占体积,可以减少马桶的用水量)。“都已经习惯了,价格听证之后就是涨价,其实听不听证我们感觉都得涨,庆幸的是涨幅还不算大。”汤先生称。
业内专家的观点与普通居民似乎有所不同。“就我们分析,其实现在的水价确实‘该涨’,中国水价在过去而言完全是一个福利价位,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深化以及我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居民对于水价上涨的承受力其实还是有的。而且这种上涨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长期从事基础设施领域咨询的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次水价广泛上调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上调的主要是城市生活用水,至于工业和商业用水,逐步提高水价以促使企业节水自不必说。
据张燎介绍,2005年、2006年上海其实就做了一个水价上调方案,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2007年的CPI指数上扬又使上调水价面临阻力。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大背景以及CPI指数的不断下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物价监管机制做出调整,有关部门(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对全国水价上涨调控改变了思路,从过去单纯抑制水价上涨,转为适当上调水价,使水价的上涨成为可能。这才使得各个城市的水价出现大范围的上涨。
而根据中国水网10年来对全国35个重点城市(除拉萨)的水价进行跟踪统计,结果发现,我国35个重点城市的水价逐年增长,平均速度达到7.14%,污水处理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91%,到2007年,我国35个重点城市的平均供水价格为1.63元/吨,污水价格费平均0.65元/吨。其中供水价格较2000年平均供水价格上涨了0.55元/立方米;污水处理费增长幅度更大,从0.25元/立方米增长到0.70元/立方米。
而眼下,水价上涨态势仍在蔓延。5月20日,昆明市发改委发布公告,自6月1日起,居民生活用水单价提高8毛钱。6月初,河南周口、驻马店在全省率先举行涨价听证会;6月30日,银川召开污水处理费调整听证会;7月11日,河南洛阳公告将于7月31日召开城市供水价格改革调整听证会。7月20日,兰州市召开听证会,将现行的水价,拟调高0.3元或0.4元。
外资制造上涨?
记者了解到,随着2002年中国首次对外资开放供排水城市管网,不少城市的水务领域都已有外资参与经营。而在此番涨价中,几乎有外资进入的地方都出现了水价上涨,因此很多人士认为某种程度上水价上涨与外资有关。
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是法国水务巨头威立雅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成立的第一家集制水、输配、服务为一体的中外合资供水企业。“合作7年以来,我们从来未调整过水价,对此,外方股东强烈不满。”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一位员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7年11月15日,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兰州市建设委员会正式签订了城市供水授权特许经营授权协议。威立雅以17.1亿元人民币的高价获得兰州市供水集团45%股权。
“但合资以来这几年我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针对兰州水价此番上涨,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董事长孙晓霞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这样解释道:过去兰州市工业用水占总供水量的70%,从1998年开始企业用水量大幅度下滑,2003年企业自身进行了改制,但由于电、煤、油各种原材料价格及人员成本大幅上涨,加之大规模更换管网及老化设备,增加了企业供水成本,造成企业严重亏损。
为了说明企业的成本压力,她给出了一组十分精确的统计数据,2008年该企业实际售水量为21005.04万立方米,售水收入28813.52万元,售水成本34604.73万元,亏损5791.21万元,每立方米亏损0.276元。“现行的水价严重倒挂,从企业发展和安全供水角度,应该调整。”
“就常州的情况,我们也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合理的管理降低整体成本,与周边城市比,常州的取水距离最远,理论上成本最高,但我们的水价最低,这次涨价方案与周边城市比也是最低的。”常州通用自来水公司(威立雅常州项目公司)总经理李陆泗在常州水价调整听证会上也给出了常州水价上涨的理由。在7月3日的水价调整听证会上,常州市拟将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由现行的2.57元/吨调整为3.07元/吨,每吨水提高了0.50元。
“如果将水价上涨归结于外资的推动,在这一点上,我是不赞同的。”张燎称,目前,国内外资企业在供排水领域所占的份额不超过20%,外资的话语权还是很有限的,除了个别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可能还有一定话语权,剩下的大部分其实也是处于一个亏损势态。更何况,即使不是外资参与,不少纯国有的水务公司也很期望能够实现水价上涨。
“天津也仅仅是将不到20%的水资源出售给外资公司,大部分水企业还是掌握在政府手中。”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也不认同将水价的上涨归于外资的推动。他表示,以威立雅为例,其在中国也就是不到20个城市有项目,但在这些城市所占的分量也比较小,在深圳是20%,在上海30%,在天津也不到20%,只是在兰州可能高一些,占了45%。上海这次涨价是4家中资、外资供水企业一起涨,并不是威立雅一家涨。因此,从统计上看,这次水涨价并没有多少外资因素。
而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外资水务企业人士介绍,当初,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大部分都是高溢价购入国内水务企业股份,一方面是外资企业重视长线投资,倾向于未来10年、20年的投资利益回报。另一方面当初也是存有一定的乐观因素。但就当前情况而言,外资入股的企业大部分都还是主业亏损,靠一个副业支撑,主副业相抵,从而基本实现一个微利运营。所以说,“外资拉动水价提价”言论并不属实,中国的这个水价还是不到位。
合理回归?
7月16日,甘肃省物价局公布了甘肃省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关于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供水成本监审的报告。根据成本监审结果,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单位定价成本为1.72元/立方米。根据此监审结果,此次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30元至1.75元/立方米,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就会盈利。
像这样政府监管部门能对水务企业成本有个精准的了解,这在业界看来,还是很少见的,但在云里雾里的消费者看来,更期望水价上涨有一个清楚的成本公开。
张燎表示,在中国很多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某种“信息不对称”,作为履行监管职能的政府有关部门无法给出一个水务企业明晰的公开成本,所以导致百姓摸不清水价上涨的真正原因,从而怨声载道。
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曾将水价的构成分成三部分:一、原水成本;二、运营成本;三、税费的成本。从原水成本、运营成本、税费成本这三部分来看,原水成本占水价的20%,税费成本大概占10%,剩下的70%就是运营成本。他表示,运营成本中有几个调整的空间是可以考虑的。如:净水成本、输配成本、大量的管网体系、管理成本、利润成本。净水成本是需要提高的,因为水质在提高,服务质量在提高,过去相关检测标准是35项,现在提高到106项,提高水质的过程中净水成本增加应该说是合理的。
记者了解到,这几次的水价格调整,在部分城市主要是其中的污水处理费上调。根据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费调整计划,到2008年,苏南地区污水处理费调整到1.30~1.60元/吨,苏中、苏北地区调整到1.00~1.20元/吨。“今年以来,江苏CPI已经连续多月出现负增长,给水价的调整带来了较为合适的出台时机,且受到此前‘积压’下来的调价空间影响,调整幅度也将略有上升,而调整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污水处理费。”常州水务集团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
对此,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分析指出,10年以前老百姓付的费用只是治理费,现在还有污水处理费,这块每年大概有10%~15%的增长,环境受到了污染了,我们必须尽到这个义务要交纳污水费。当然涨价还有各种因素,比如北京原来是地下水,成本比较低,现在南水北调水的成本相应增加了,供水企业自然有涨价的需求,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水价一定会面临大规模的调整。
“当然,调整还要平衡一些关系,比如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这是肯定要做的,西部的穷困人群付不起的,可以把价格调上去,然后对穷人进行补贴,这是有利于这个行业的社会公平。再比如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可以让城中心的人补贴结合部的人,这也是一种责任。”傅涛建议。
而国家发改委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调价过程中依法履行听证制度,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同时要求各地在调价过程中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语句中的平衡姿态亦十分明显。
相关报道RELATION
水价改革:一场打破监管困境的突围
依据现有国家水价价格体系,1998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建设部发布了《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对城市供水的价格调整做了规定,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此外,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城市供水定价的办法,但该办法现在还是一个试行征求意见稿。
长期从事基础设施领域咨询的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燎称,《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出台后,实际上政府明确了中国水价要遵循一个“保本微利”的原则,过去的福利水价导致水务企业大多面临一个亏损状态。但“保本微利”的原则并没有在中国真正落于实处。“就上海而言,上海近1/2的供水企业是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的,而政府对这一点的关注度显然是不够的。”
按照现有水价价格体系,水价的上调本身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过程,1997年,鉴于诸多因素,国家实施价格管制体系,水价上扬一度受到抑制。这使全国各地水价一个渐进上扬的趋势在这样的“一刀切”政策之下全部停止,随之而来的“维稳政策”打破了一个水价的合理上调机制。在这一时期,相当多的城市在其理应调价的一个阶段没有能成功调价,很多水务企业处于一个“无法保本”的状态。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涨价完全不是故意去进行一次‘预谋式’的涨价风波,而是一个水价的合理回归,重回其产业链的上调规律。通俗来说,过去,水价合理涨幅的这个‘窗口’被‘关闭’了,现在鉴于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的转换,我们又打开了这个‘窗口’,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回归。因为我们的水价并不到位,它需要涨。”张燎表示。
而在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看来,水价上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自来水行业在寻求自身改革。他表示,过去30年里一些竞争性行业的改革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但市政公用这块最近几年才开始解决,特别是自来水这个行业解决的更晚。现在要想解决自来水改革的问题,必须要理顺价格机制,如果不理顺的话下一步水价改革是很难动的。
傅表示:“可以先理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运营者的监管,包括信息公开、建立成本的比较体系等等,让合理的成本进入价格。此外,政府要尽更多的责任,在公共服务上多尽一些责任,之前,政府公共财政对水企业列支的比重少,今后可以适当增加。”
张燎也建议,就政府而言,除了理顺价格机制外,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政府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这不仅是一个‘投资’方面的监管,更需要一个‘回报’上的监管。这种双重监管再加上明确清晰的发展规划目标才能够成为中国水务真正走出迷局的一个重要保障。”
但就这一点而言,中国要施行这样的监管,有其特殊的困境。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没有一个足够的样本量以供研究,如何让企业将实际成本上报,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其二,政府主导层面的欠缺,其实在这样一个价格监管体系中,真正主导的是政府层面,政府需要给企业提供一个合理的监管框架,以便企业在此框架内去实现其具体目标。
“但这一块我们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成本监管办法,缺乏一种数据系统来支撑。中国的水价是地方政府在监控,而很多地方只有一家企业或者几家企业,地方水价的成本实际上就是这些企业自己的成本。不像英国,英国的水价成本一直是中央政府在监控,他们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平台,中央政府对水价管理非常科学。”傅涛表示,对亏损部分有没有分析,哪些亏损部分是需要提价来解决的,哪些亏损部分是需要公共财政增加支出来解决的,这得搞清楚,不然只要亏损就涨价,只要亏损就让消费者来承担,这是不合理的。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从2006年就开始酝酿出台《水价成本监审办法》,但时至今日,《办法》仍在征求意见当中。
傅涛曾参与了制定工作,据他称,本来预计今年上半年出台的,一直久拖未决,如今地方水价上涨趋势这么猛,估计《办法》要加速出台了。
(来自: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