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不景气(三):真正的领袖善于低迷时并购
(2008-10-27 12:47:12)
标签:
管住不景气财经 |
分类: 商业新知 |
【管住不景气(三)】
一个周密的并购战略在市场低迷时期尤其重要。但是,很多企业却并无这样的战略。
真正的领袖善于低迷时并购
我们的研究显示,虽然大多数企业高管都知道“要在低迷时期投资”这句格言,但真正能按此原则行事的却寥寥无几。最近,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约200家跨国公司信息的数据库,并对市场动力、兼并和市场份额增加等最重要的增长来源进行了分析。我们找出了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细分市场,并研究了公司在这些时期内所采取的战略。最后,我们计算出每家公司对股东的总回报水平,这样,我们就能从增长来源、细分市场和战略等方面进行业绩比较。
我们得出了两组结论。首先,为了在低迷时期发展,公司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有剥离、收购,或通过投资扩大份额,其中,有效的收购战略已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在经济上升期,资产剥离所创造的价值往往略高于收购。
其次,公司往往会采取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方式(见右图)。在我们研究的细分市场中,能在经济低迷时期而不是在经济增长期采取收购行动的公司不到一半。有意思的是,这些细分市场中的公司更多在低迷时期剥离业务,而在上升时期进行剥离的情况则要少得多。
所有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随着收入增长放缓,利润空间缩小,管理层自然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削减成本和维持收益上。公司需要保护它的资产负债表,这种方式会导致公司增长放缓,低优先级别的投资暂缓,大型收购计划遭到搁置,公司甚至出售资产。许多公司仅仅是滞留原地:在我们的数据库中,低迷时期有60%的公司在投资方面没有任何动作,相比之下,在经济上升时期,仅有40%的公司没有行动。
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公司则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它们将低迷时期视为增强领先优势和出手进行收购的大好时机。它们敏锐捕捉低迷带来的机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回想1998年,当亚洲金融市场经历了衰退与低迷后,通用电气就迅速地将大批交易谈判人员派到了那里。
我们并不是说,公司应该在低迷时期继续大把花钱,而在上升时期捂紧钱袋。但对于大批运行良好的公司和它们的首席执行官而言,我们希望,在可能有损股东利益的“大势所趋”之中,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成为一枚有用的平衡砝码。简言之,反周期投资可以区分真正的领袖与庸才。那种认为“在低迷时期进行发展过于冒险”的说法实在是言过其实。
样
本
汉莎航空“谷底收购”
●本报记者
柴莹辉北京报道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就在全球航空业一片惨淡的时候,德国汉莎航空却以6500万欧元收购了SN
这种两步走的收购模式是汉莎所擅长的,当初收编瑞士国际航空时采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这样做可以大大缓冲对汉莎的财务冲击。毕竟在经济低迷的今天,稳健的扩张比什么都重要。
总部设立在法兰克福的汉莎航空是欧洲老牌航空公司之一,其作风一向以沉稳著称,甚至在进入被世界称为“黄金处女地”的中国市场时也部署得不疾不徐。为何在行业整体陷入惨淡经营时,汉莎航空却逆势收购?
“汉莎航空需要在全球战略上考虑,进行网络扩张。”一位接近汉莎公司的人士向记者分析,对于汉莎航空来说,法兰克福老牌航空枢纽的位置受到了很多新兴力量的挑战,要想保持领跑位置,汉莎就必须完善自己在欧洲的航空网络。“被收购的布鲁塞尔航空不但在比利时拥有密集的网络,还同时享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以及拥有大批熟悉当地市场的员工。”上述人士表示,这是汉莎外延型战略的体现。
而民航业资深人士则认为,“当整个行业陷入谷底的时候,叫卖的价格也会随之降低。”他告诉记者,在竞争对手不景气时出手收购、行业恢复后大举盈利,这显然是汉莎航空的如意算盘。
不过,汉莎航空的样本却很难让其他航空公司进行拷贝。
“汉莎航空是老牌的欧洲航空公司,它的客户一向以高端商务客人为主。”上述接近汉莎的人士向记者分析,与我国的航空公司不同,汉莎航空非常注重商务客人的挖掘和培养,因为销售一张两舱(头等舱和商务舱)的机票价格可能是经济舱的5倍左右。据悉,汉莎拥有亚太至欧洲航线上最多的航班数量,它来自两舱高端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到总销售的50%。
这些因素决定了汉莎的盈利状况稳定,现金流也充裕。汉莎曾经一举订购了15架空中巨无霸A380,其“财大气粗”可见一斑,而这正是决定它逆境收购的主要因素——相比而言,我国的东方航空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95%以上,面对“谷底收购”显然有心无力。
民航业迎来了不折不扣的“冬天”:从跨入2008年至今,在世界各个角落已经有35家航空公司倒闭。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预测,今年全球航空业将亏损52亿美元。
(来自:中国经营网)
前一篇:消费力低落,奢侈品何以自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