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房救赎 于我何益?
(2008-09-16 15:15:07)
标签:
两房财经 |
【本周视点】
两房救赎于我何益?
●本报评论员
陈伟
对持有“两房”大量债券的东亚国家来说,美国政府的接管是个好消息。据相关的信息披露,仅仅是中国内地的银行就持有“两房”190亿美元的债券,中国政府持有的数量则高达几千亿美元。美国政府的接管使其找到了避风港,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暂时得到了保证,风险短期内被压抑。然而,未来的前景却不容乐观。
如同以前我们多次提到的,美国政府对“两房”进行接管并不意味着将其收归国有,更不意味着对其的债务全额买单。接管“两房”的目的只是担心危机扩散太快,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待美国债券市场稳定之后,“两房”依然可能会进行私有化改造,被强行抑制的金融风险会被重新释放,这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新一轮考验。
至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历史似乎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之一,在被接管之后,“两房”高达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券已经具有了“影子国债”的性质,美国的国债市场大幅扩容,利率水平在短期内必须重新估值。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面临着价格重估的巨大风险。
长期以来,出于风险和收益的考虑,中国巨量外汇储备的首选投资地是美国。此举成因复杂而无奈,即使现在中国想尽快优化外储结构,也难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环顾世界,欧元资产近几年已经被严重高估,经济景气也渐行渐远,弃美元择欧元的时机已经不再,从债券市场的表现来看,美元债券也优于欧元债券,这也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的央行即使抛售“两房”债券转购美国国债也不购买欧元债券的原因。而目前大宗商品的价格拐点已至,但何处是底却不明朗,贸然出手很可能成为国际投机资金的“解放军”。在持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中国从美国资本市场全身而退的机会几乎为零。庞大的外储成为令人爱恨交加的角色。
经历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外储的现实风险已经扑面而来,中国不能因为美国接管“两房”的短期风险可控而忽视了对长期风险的管理,必须立即审视自己的外汇政策以制定更有效的策略应对可能的变局。
当前,外汇储备管理改革的命门在于把握好外汇储备的进出之间的路径。外贸顺差是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进口,利用外需逐步减弱的契机,中国应该及时而坚定地贯彻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以切实的外贸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外向型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扩大内需,转变外贸一支独大的格局。
美国政府接管“两房”之后,美国金融市场随后可能进行更深入的改革与调整,这是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一次良机。中国以前的外储投资的眼光总是盯在一些大企业身上,这种投资策略也在国际资本市场动荡时尝到了苦果。放眼今日,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生态已经今非昔比,对市场机会嗅觉敏锐,投资并购的意愿也很强烈,如果能利用中国巨量外储的杠杆,助推这些企业一臂之力,实可以成为未来外储利用的有益探索。
总之,消除在外汇储备使用上传统理念的羁绊,及时制定最优的外汇储备规模,中国拥有的巨额外储在国际金融史上绝无仅有,对其的控制和使用亦无先例可循,“外储的战争”是最复杂的金融游戏,成败取决于中国人的智慧。
相关报道见1773期《中国经营报》A9-A12版
《2000亿接管两房:美国“爆雷”世界反思》
(来自:中国经营网)
前一篇:甘肃直击
后一篇:痛失汇源 百事可乐中国再陷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