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汶川大地震安置灾民财经 |
分类: 专刊 |
●本报记者
彭戈
“受灾群众吃喝拉撒的事情全部都要管,而且都要安置好。压力非常的大。”连续数天的高强度工作,文革面容疲惫。在他身后,能容纳700余人的体育馆已经接收了464人。而从都江堰、汶川、绵阳等重灾区,这些天还将源源不断地有受灾群众转移过来,数日之内体育馆就将饱和。
接待站已经预先在体育馆外搭建了7顶可以容纳300人的大帐篷。“作为紧急救援,用体育馆和帐篷临时安置还可以,但长期下去就会有很多问题。”文革显得忧心忡忡。
对于安置问题心存忧虑的不仅仅是在成都成华区。截至5月22日,四川全省已经设立3506个受灾群众救助安置点,安置了522万受灾群众。随着地震过后援助工作的持续深入,400万受灾群众的长期妥善安置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开始直面的最大难题。
一两万人长期住体育场是不行的
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这里是来自北川的李志原一家的临时“居所”,未来的家可以安在哪里,仍然沉浸在劫后余生情绪中的他,还没有顾得上考虑。这里,是几千个汶川大地震灾后安置点之一。
李志原一家睡在体育馆二楼过道上的一角,“现在吃喝都够,政府在发面包、饼干、方便面和水。但人太多了。家没有了,还不知道要在这里住多久。”他对记者说。此时此刻,他8岁的女儿已经感冒,经过治疗后,正安然地睡在身旁。
与李志原一家共同居住在这里的还有两万多人。他们是从北川、汶川、青川等地辗转而来的受灾群众。现在,这座体育馆里人山人海,面对这一切,李志原多少有些不知所措,他现在唯一的奢望,便是一家人都能洗个澡。
他诚恳地告诉记者,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他和他的家人已经整整一周多没有洗过澡了。现在,代替洗澡的是医护人员每天定时定点进行的消毒工作,但这还是不能打消他对传染病的“担忧”。
“把一两万人长期安置在体育场里肯定是不行的。”5月19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四川省民政厅举行的紧急会议上表示,妥善解决受灾群众的安置问题将是震后救灾下一阶段的重点。国务院决定在未来3个月里给每个受灾群众每天发放一斤口粮和10元钱补助。
挑战十分严峻。李志原一家暂居的四川省绵阳市的环境容量,已经逼近极限。
四川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余震以及一些次级灾害的发生,需要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5月18日川北江油境内的一场6.0级余震就新增了5万需要转移安置的人员。5月20日青川县城后山开裂,又转移安置了近万人。”
由于部分城市的容纳能力已经达到饱和,政府开始采取临时安置调整预案。比如绵阳,就开始采取“只出不进”的方法,将新增的受灾群众转移输送到周边市县安置。“绵阳的环境容量已接近极限。”
“老吃方便面、喝矿泉水是不行的。还是要尽快分灶,要吃上主食。”李学举部长对记者表示。显然,受灾群众过于集中,给人员管理、防疫、供给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受灾群众长期大密度居住在安置点,对于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一位受访人士表示,“有很多人在地震中顷刻变得一无所有,失去了家人,或与亲人长时间失去联系,情绪波动很大。集中居住不利于情绪稳定。”仅在成都市青羊区集中安置点,就有36名心理医生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治疗。“但长久来说,这不是办法。”
安置难度远远超过唐山大地震
成千上万个家庭,如李志原一家一样,正在等待命运的答案。然而,史无前例的巨大安置人数,增加了这道命题的难度系数。
记者获得一份内部资料显示,截至5月19日,因“‘5·12’汶川大地震而紧急转移安置的人口就达到918万。至5月22日,其中522万人在省内各个救助点内得到安置。而剩余部分则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得到解决。这相当于地震以来,有接近于比利时全国人口数量的受灾群众在四川各地流动。”
这样庞大的数字,源于本次地震的强度。据统计,四川省内重灾区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21个市州中有19个不同程度受灾。涉及到2792万人。其中21个县市成为极重灾区,极重灾区人口325万。而次重灾区69个区县的涉及人口为1960万人。
从震后开始,对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就迅速展开。从绵阳、德阳、成都、都江堰一线,各大广场、体育中心以及城镇开阔地带成为主要的安置点。20万余顶帐篷和彩条布搭建的抗震棚在各地搭建起来。
“安置受灾群众用的帐篷严重不足,非常紧缺。”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表示,目前灾区总共需求的帐篷数量在250万顶以上。
除帐篷之外,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等受灾群众安置的急需物资也在源源不断往四川灾区运送。
“目前四川的存粮充足,粮食的后援供应上也有充分保证。”民政部门人士表示。
虽然如此,但受灾群众的安置仍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4个月内100万套过渡住房
对受灾群众的短期集中安置只能是权宜之法。更长远的考虑已经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解决受灾群众的中长期的居住和生活问题成重中之重。
首先启动的是快速建设灾区过渡性安置住房。
5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由20个省市在4个月内为四川灾区300万受灾群众生产、运输和安装100万套过渡住房,解决300万人的临时住房压力。
5月20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进一步决定将7月10日前完成的25万套过渡安置房再提前10天完成。
按照建设标准,过渡简易房选用彩钢夹心板轻体装配房,每套住房在20平方米左右,可满足一家人“基本居住要求”,满足抗震要求,采用保温隔热,符合环保要求。同时,每套住房室内配置照明、电源插座、配置液化气灶。
“第一批6000套过渡安置房从今天起从各地发运四川。”四川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卯辉表示,目前四川6个严重受灾的市州正在制定过渡性安置房的布点安装方案,数日之内就可上报四川省建设厅。“过渡安置房的质量标准要求很高,要至少能保证1到3年的居住。”
除建设过渡安置房外,对现有建筑房屋进行安全评估也是安置的重要方面。对于基本安全的房屋,可以允许继续使用和居住,以解决居民露宿街头的问题。据了解,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组织四批专家组赴灾区评估受灾房屋,预计在5月23日前后能完成评估。
此外,就地利用灾区震后的材料自建临时简易住房也成为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自建临时住房,政府将对此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除此之外,为缓解四川省内各城市受灾群众接待站的压力,分散过度集中的群众,国家民政部也在考虑将四川部分受灾群众向周边省市转移。
“安置是一个长期的问题。”5月19日在四川省民政厅举行的紧急会议上,有民政部官员向记者表示,安置工作要持续数年。“不仅仅是解决居住、吃饭这方面的生存问题,还包括受灾群众家园重建、工作以及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千头万绪,需要很多部门来协调解决,这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相当巨大,任重道远。”
(来自:中国经营网)
前一篇:保卫水源:成都饮水“命悬”紫坪铺
后一篇:追踪百亿善款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