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汇率财经 |
分类: 产经 |
破 7
之后
编者按: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首度破7之后,就出现了上下徘徊的局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7”这个数字并无特殊意义,但它的每一次变动所包含的趋势,与中国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首度破7之后,就出现了上下徘徊的局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7”这个数字并无特殊意义,但它的每一次变动所包含的趋势,与中国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
远观篇:
纺织企业:“砸锅卖铁”过日子
●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沃尔玛主要是了解一下近期纺织行业的趋势,以处理一些内部决策上的事情。”参会人士向记者透露。
中国是沃尔玛最大的纺织产品采购地,现在,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有那么多廉价的产品供其选择。据了解,随着人民币升值,中国有近三分之一的纺织企业已经倒闭。
薄利下的毁灭
人民币破7,对于纺织企业来讲现在是个艰难的时刻。原纺织行业20强企业山东樱花集团正在为企业整合而忙碌。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整合,对于樱花来讲,一家企业愿意出钱买下樱花集团,是把整个企业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现在作纺织不赔钱就不错了。”樱花集团办公室人士一吐为快,“人民币升值超过了16%,让我们减少了很大的盈利空间。”
樱花集团面临的压力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一定量的贷款,需要偿还”。面临这种情况,这家纺织行业20强的企业,不得已,向如意集团伸出了求助之手。
樱花顶不住了,但是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实际上更多的中小型纺织企业,直接向死亡大踏步而去。
就在一个月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高层几乎全部出动,前往江苏、浙江、广东、河北、山东、福建,调查当地的纺织业“受损”情况,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上述各省出现了纺织加工企业陆续倒闭的情况,年初,工厂倒闭趋势愈演愈烈。
参与调查人士透露,“调查结果大大出乎现象,广东省倒闭情况最为严重”。
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邹晓珊甚至推测,纺织行业已有近一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砸锅卖铁的日子
“行业内弥漫着忧郁的气氛。”纺织工业协会项目经理韩佳升形容。然而,停产并不是纺织业忧郁的“底线”。
浙江金华地区纺织企业老板金京良,用无奈而愤懑的语气告诉记者,“我们这里资格最老的一家加工厂已经关闭了,现在,我也要走这条路了。”
金京良从事纺织业有十几年的时间,从2006年“最好的时光”,到现在,金京良不得不和业内的许多朋友一样,选择转行。在2006年,金京良的工厂盈利超过300万元,但到了2007年,盈利仅50万元,在2008年,金京良决定停业,并将位于市区的两栋厂房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成了一个娱乐城,而这里曾经是几百个工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在金京良周边不断有大大小小的加工厂停业,他总结行业发展不利的原因为,“人民币升值,我们都是拿美元进行交易,所以利润受到很大影响”。
纺织工业协会项目经理韩佳升在接触众多企业之后,他眼中呈现出一片凄凉的场景“有很多企业做了更‘绝’的事情,他们把工厂中的纺织机械卖掉了”。
然而,由于受纺织行业不景气的影响,纺织设备卖不了太好的价格,“这些工厂便把设备拆掉,把每一个零件拆下来单独卖钱,这样还能回收一些成本。”
出口型企业退场
内销型工厂和外销型工厂的日子截然相反,斯尔丽公司的日子则好过很多,因为国内市场仍然有旺盛的需求。“我们今年还有很多生产计划。”
在外贸企业纷纷倒闭的同时,给李东升甚至带来了有利的机会,“过去每年我们都出现招工难的情况,今年招工却异常顺利。”
恒源祥集团副总经理陈忠伟并没有过多地担忧,在新一年的生产计划下达时,与恒源祥保持合作的工厂,“没有发生倒闭的”。陈忠伟说,“现在在纺织行业,出口型企业的倒闭,已经是行业调整的必然方向了。”按照陈忠伟的想法,“现在做品牌是最稳定的长远之计。”
然而并不是每个服装老板都能够走品牌之路的,据了解,维持一个服装品牌的良性发展,每年的广告投资便达到数千万。
纺织工业协会还是把当务之急放在出口上。“我们请求2008年的出口退税不要再降低,相反要回调到13%,这样才有可能使纺织业摆脱目前的现状。”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焦急地表示。
据了解,该项要求至今没有回音。
外围篇:
航空公司的算账难题
●本报记者张晶晶北京报道
4月14日美国第三大和第五大航空公司达美航空和美西北航空达成合并协议,继而传出——美国联合航空与美国大陆航空即将达成合并协议的消息。
尽管地球对面的事情看起来是那么遥远,但在全球航空业日益放开的今天,美国航空业的火山大爆发早已将其炙热的火山熔岩流淌到中国航空业的大陆架,直触中国航空业操盘手的神经。
早一天订飞机可能损失上千万
4月16日上午十点,一家大型国有航空公司总经理略显兴奋地拨通了规划发展部负责人的手机:“赶快查查达美和美西北航空去年各有多少飞机订单,给我一个具体的数据。”
就在几分钟前,几位西装革履的职业生意人刚刚万分沮丧的离开他的总经理办公室,他们是海外一家大型租机公司的谈判人员,一桩15架飞机的租赁大单已经离他们远去。
“本来是倾向于和他们签下这笔租赁合同的,因为人民币对美元的跌幅大大超过市场预期,而航空公司购买和租赁飞机是以美元结算的,人为扩大美元债务比重将有助于提高航空公司收益。在现在的汇率趋势下,越早签订租购合同,实际上航空公司得到的汇兑收益就越多。”
航空业是最需要精细计算的行业,因为每一位小数点后的波动就有可能改变成本与收益之间微妙的平衡点。这位总经理透露,每天早上人民币兑美元的最新汇率都是他必然关注的数据。“人民币每上升一分钱,将给国航/东航/南航带来4000万、3000多万、6000万元人民币的直接汇兑收益。”
“但是我还是一直把购机订单和租机合同往后押,因为要看到另一方面,去年一年里全球飞机价格涨得太厉害了,没有人愿意在最高点的时候出手租购飞机,我希望等到价格降一些的时候再出手。”
“当我听到美国航空业合并的确定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暂缓签订所有租购飞机的合同。因为我的判断是美国航空业重组将带来全球飞机租购价格的拐点。”
他分析,美国航空公司在机队规模上堪称世界级巨无霸,最大的美利坚航空的机队数量比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加起来还多。新的合并案涉及的达美航空拥有490架飞机,美西北航空拥有500多架飞机。
“这是个什么概念?两家航空公司合并后,必将大幅调整航线结构,无论是从机队总数量还是从飞机型号的选用方面,都将做出调整,就意味着调整的背后会有至少50~100架飞机涌入全球飞机租赁和转购市场。这个量级会极大地冲淡目前飞机租购市场价格,2007年飞机供不应求的供求关系可能就此反转过来。”
据了解,市场上一架飞机的折扣后价格至少在5000万美元,即使是1%的折扣也会给航空公司节省数十万美元的成本,直接影响远大于汇率波动。
“那家海外飞机租赁公司近日一直在催我签合同,4月14日就传来美国航空公司合并的消息。仅仅一两天的时间间隔,就可能给企业带来上千万元人民币成本的节省。”他欣慰的说。
可租赁飞机会陆续冒出来
美国航空业重组带来的波动还不止如此。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订单量较小的原因,中国航空公司在国际飞机租购市场的议价能力还比较薄弱。2007年是全球航空业全面复兴的一年,航线和航班数量大幅攀升,航空公司飞机需求量的上升和短期内数量难以改变飞机数量形成矛盾,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2007年飞机租赁价格简直涨疯了。八九月份一架空客A320的国际租赁价格上涨将近40万美元/月,而2006年同期的租赁价格在32万美元/月,涨幅将近25%,成本压力猛增,弄得我们都不敢引进飞机了。”另一家地方航空公司的总经理告诉记者。
他回忆到:“供求关系决定了航空公司追着海外飞机租赁公司后面跑的状况。飞机十分紧俏,去飞机租赁公司问都说没有飞机可租了,空客和波音的订单对外宣称都已经排到2013年了,要定飞机还得等。”
这其实是一场飞机租购双方打的一场心理战。飞机越是紧俏,飞机租赁公司就越是捂着不放,对外宣称没有飞机了,造成市场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航空公司即使知道这一点,但有时候为了争夺航线上的控制权,加密航线和新开航线,也不得不咬牙租下来。
“但是近来供求关系已经略微放松,市场上陆续有可供租赁的飞机冒出来,飞机租赁公司也开始捂不住了,登门拜访推销自己的飞机。达美和美西北、美联合和美大陆的合并一旦成为事实,将会给飞机制造商和飞机租赁公司带来巨大冲击波。”
据了解,中国航空公司购买和租赁飞机由现金购买、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三种形式,比较主流的是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分别占到国有大型航空公司引进飞机总数的60%和30%左右。
某航空公司总会计师表示:“这两种形式分别等同于按揭买房和租房,融资性租赁的合同一般长达10~15年,经营性租赁的合同为2~5年。所以签订后会长期影响航空公司的成本支出,非常需要规避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他同时表示,应该注意到美国航空业重组给中国航空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能简单判断。
从第一波影响看,该变动即将带来飞机租售价格下调,就中国国内航空公司方面,在高价位时已经签订租售合同的航空将忍受至少长达数年的高成本支出,不远的将来一旦出现价格战,这些航空公司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对于尚未签订租售合同并需要加大飞机引进力度的国内航空公司,飞机租售降价的确是个利好消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航空公司是个非常敏感的行业,深受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持续高油价、美国次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放缓导致了达美航空和美西北航空和合并。虽然中国航空业尚未放开,但依旧深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的航空公司要避免盲目扩张机队规模带来的高资产负债率。
“未来将走向何方,现在看来还是个未知数,中国航空公司的高层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抉择。”
近身篇:
造船企业:讨价还价控制汇率“病”
●本报记者张淑芳上海报道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使中国的造船业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病”,而且还在继续。业内人士指出,这场“病”来得势不可挡,无法根本控制,只有巧妙应对。
汇率多少才安全?
6.5?6.6?6.8?
王孝海感到自己每天都被这些介于6和7之间的数字纠缠着,连吃饭睡觉都不得安心。“究竟把汇率定为多少才安全?”他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迫在眉睫的就是一艘明年2月份要交的船。
王孝海是中国船舶工业贸易上海公司船舶部经理,这艘船是今年好不容易才有意向的一单船舶贸易。然而和美国船东的合同卡在了定价的最后关口,这个关口就是如何计算交船时的汇率。
“以前人民币一个月升值两三分钱,还算有规律,可以预计到几个月后的汇率情况。大致算算,一方承担一半风险。”在王孝海看来,就算年底是6.6元,如果能够清晰地预测尚可。但现在的汇率跑的有点离谱,已经无法预知到了明年2月份,1美元还能值多少人民币。
船厂的要求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应该定为6.5元才是安全的。这遭到了美国船东的断然拒绝,对方的理由在于,尽管已经破7,但难以相信短短10个月会跌到6.5元。
“船厂不是没有道理,现在的确是很长时间的‘跌’‘跌’不休。”作为中间人,王孝海很为难,买家肯定不会接受6.5元,而船厂也不愿意让步。
双方差别很大。而按照各自认为的汇率价格,船厂和船东分别计算出的船舶总价是1200万和1000万美元。“‘拉锯战’磨了一个多月,到今天为止,仍然有30万美元的差距。”王孝海的声音充满无奈。
而这还是在2009年交付的船。另一艘同样在洽谈中的船舶,预计将在2010年交船。船厂的汇率报价是6.5元,且如果少于6.5元,买家要赔偿损失。
这样的要求买家一般很难接受。他们通常会以融资难作为挡箭牌:“我没有办法和银行说清楚这部分资金。”银行是最好的理由——汇率变化如此之大,1000万美元的融资转眼间可能就变成了1100万美元。
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基地制造工程部林宏武告诉记者,现在船厂接新船都非常谨慎,尤其是美元结算的外船,宁可错失,也不能因为接错船而亏损。“美元汇率变化后,利润马上发生变化,接的时候,感觉利润还不错,交船的时候却惊觉,利润很少。”
镇江市丹徒区新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深受其害。一位姓杨的员工在电话中显得无奈而焦急:“本来钢铁成本上升就让我们手里的4个合同都会赔。其中美元结算的外轮亏得更厉害,折合人民币达到200万~400万元。”
不可跳进别人的陷阱
一位船舶研发人士告诉记者,汇率变化之所以对我国的船舶工业产生如此大影响,与我国造船多以低价竞争有关。与日韩相比,同类船尤其是低附加值船型上,我们的价格具有很强竞争力。这导致,汇率一有风吹草动,企业利润就会被蚕食,如今汇率的大幅度变化,更是成为比钢铁和配套等成本风险更严重的造船风险。
在船舶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将人民币升值压力带来的船舶企业经营风险,列为影响船舶行业未来发展的诸多问题之首。据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张相木表示,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我国造船业将蒙受近20亿元的汇率损失。
目前中国手持船舶订单中的83%为出口船舶,绝大部分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远期合同。中国造船业手持以美元计价的造船合同金额超过500亿美元,最远的合同交货期为2011年,如果每1美元兑换人民币减少1分钱,账面损失就达到5亿元人民币。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对中国船舶工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产生更大的冲击已不可避免。
业内认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可阻挡。只是快和慢的问题,不是升不升的问题。而汇率风险不可控制,只能应对。
“汇率风险是日韩也同样面临的问题。不仅人民币,日元和韩元也都在升值。他们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特别是日本,80%的国内订单都以日元签单,自己内部解决风险。而韩国的三星已经用韩元签单。我国造船业可以学习它们的做法。”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新龙如是说。
王孝海告诉记者,我们不可跳进别人的陷阱,船舶遭受汇率风险还有炒作嫌疑。特别是远期订单,可能是买主为了规避美元贬值风险而采取的保值增值措施。因此船厂接单要慎重考虑,不可饥不择食、见单就接。具体而言,对于3年以上的船舶订单,船企应不接或者只签意向协议而不签合同,并采用欧元结算,以规避美元贬值风险。
除此之外,争取早日交船、争取较高的船舶合同首付款比例、采取汇率保值、提前结汇等措施也都是值得去做的。
(来自:中国经营网)
前一篇:中国汽车产业“明天狂想曲”
后一篇:“抵制”与商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