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车牌倒爷 |
分类: 要闻 |
自从上海为“控制私家车的发展速度”开始实行机动车牌照拍卖制度以来,到2007年年底,买车人如果要上一个上海本地牌照,已经需要付出均价约56000元的“额外”支出。
1月12日,上海市2008年度第一次私车牌照拍卖价格意外下跌,比2007年年底的56000元暴跌达6成,最后平均中标价为23370元,最低中标价仅为8100元。
如此大幅度的下降让经销商刘威们和上海买车族都大感意外。
最后时刻的“经销商指导价”
2002年,刘威在上海祁连山路开了这家店,2006年之前他一直是这个品牌的上海总经销商。
“其实上海车牌价居高不下,客户和我们这些经销商都不愿意,因为这多少影响了汽车销售。”
他告诉记者,由于觉得拍牌过程繁琐而且专业性强,新车车主一般不愿意自己去拍牌,所以他们在最后时间会与经销商通过电话约定一个心理价位,交由经销商去完成竞标。
“我们比较专业,会在拍卖之前的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把确定的指导价跟客户确认、沟通,为了确保拍到车牌,我们即使比实际出标价位多报2000元~3000元客户也会觉得无所谓。”
据了解,“经销商指导价”的形成,一方面要综合当月车牌投放额度的和与上月车牌中标价,另一方面他们同样要根据大公司的指导价,以及新车和二手车市场的“黄牛”报价,相互之间打听价格,在最后时间形成各自的指导价。
“有些大经销商特别是二手车商在每次拍牌前,都会采购一批牌照,有些他们自己囤积起来。一旦囤积了牌照,他们自然希望下一次牌照拍卖的价格更高,以从中获取暴利。”刘威说,在这种情况下,二手车商往往会跟一些大的汽车经销公司“合作”抬高价格。
刘说,由于大公司关系资源多,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根据以往的经验,当月车销量预计有多少,有多少人会参与投标,心理价位是多少,大公司很容易掌握这些关键信息。
“当然是在指导价区间的出价容易中标。”刘威坦言,在上海2008年1月份改革车牌拍卖程序之前,他们的这种“经销商的指导价”的确对拍牌市场形成了“导向作用”。
谁在操纵?
“普通竞拍者的心理就像买股票一样,都有攀高心理,竞拍者越是不懂,就越是冲动,越容易被经销商左右,最后导致了恶性循环。”
2007年12月,上海市物价局查处了向消费者散布和传播投标价格信息、致使部分消费者的实际中标价大大高于最低中标价的八家违规汽车销售企业。上海同时改进了投标拍卖方式,增设了“投标过程信息公开”和“有限制价格修改”两项新功能。
这些措施,让1月份的车牌拍卖价应声下跌。
“物价局刚刚查处了部分经销商,消费者不用听‘指导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出价。上海方面也加大了车牌的投放量。”业内人士分析说,主动权正从汽车经销商、黄牛手中回到消费者自己的手中。
刘威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做二手车的朋友,上个月以4万多元的价格囤积了5个牌照,结果这次的均价仅为2万多元,他的损失一下子就超过了10万元。按照他朋友以往的做法,如果拍卖价到5万多元,他这一笔就可以稳赚5万多元。
1月份车牌中标付款时间是13日到20日。16日,记者前往办理付款确认中标手续的共和新路,发现门口和路边上已有不少黄牛在收牌照,从3万元到3.5万元的报价都有。上海一著名论坛的汽车频道也有网友发帖称:“我拍了两个牌照,低的自用,高的原本打算放弃掉,黄牛称可以4万元收我的高价牌。”
“这次黄牛们亏得很惨,下个月他们肯定会卷土重来的。网上的高价收购很可能是为了顺利出掉手中囤积的牌照而故做的迷局。”对于3月份的可能中标价,刘威预测肯定会比1月份高。“以后几个月价格还会陆续上涨,只是涨幅肯定没有以前快了。”
(来自: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