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国公司环保黑榜制造者

(2007-06-25 13:51:04)
标签:

环保

马军

污染

跨国公司

环保黑榜

分类: 要闻
经济@人                                            
    一张即时更新的环保违规企业“黑名单”,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高管坐卧不宁。这张颇具威慑力的黑名单来自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NGO组织。
跨国公司环保黑榜制造者
● 本报记者 杨磊北京报道

 

   马军从未想过自己会入选美国《时代》杂志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他和他的同事推出的《中国水污染报告》,作为中国民间组织的声音,却有力地影响了那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行为,迫使它们遵守这里的法律,尊重这里的环境。
  而对于那些跨国公司,显然,它们也并没有单纯地把马军和他的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NGO组织)看做麻烦制造者,它们开始给予马军的工作以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尊重。


“直到他们认错”
  马军最近的一个荣誉是国家环保总局评出的2006中国十大环境人物之一。2006年,他也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最具影响力的百人之一。
  为他赢得这些荣誉的,主要是他2006年年底推出的《中国水污染报告》。在深入中国多个水源地进行了大量调查后,马军和他的同事出具了一份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水污染状况最具震撼力的一份调查。
  在那次调查中,马军偶然发现33家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竟然在中国存在严重的违规排放。
  如今,这份黑名单上的跨国公司已经增加到了80家。
  “很难想象,这些位居世界500强之列、屡屡在投资地宣称要做优良企业公民的公司,竟然执行着比中国法律还松懈的环境管理办法。更可悲的是,它们在中国承受的环境舆论压力也是如此宽松。很多公司交了区区几万元罚款之后,就仿佛超标排放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残酷的现实,让马军决定将“环保黑榜”继续制作下去。
  马军说,黑名单如果只是引起一时的新闻效应,企业很容易通过危机公关渡过难关。但如果一直挂在那里,这些跨国公司就必须认真对待。
  “第一次公布跨国公司违法排放名单后,大多数公司都以粗心、技术错误等借口来搪塞。可是每隔一两个月我们就会回访他们,调查环保部门要求增加的污水处理设备是否安装。”马军说,最终,那些跨国公司发现他们无法糊弄。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经有两家曾经上了黑名单的跨国公司在第三方监督下,通过了环境整改验收,他们分别是松下和可口可乐。而初步同意试运行“绿色采购”协议的跨国公司也有7家。他们分别是拜耳、陶氏化学、巴斯夫、微软、必和必拓、可口可乐和IBM。
  “企业最初对来自政府和公众的环境要求是抵触的,但是当政策和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将不得不适应这种变化。”马军说这也是他们这类环保组织存在的意义,即通过专业的手段,正确引导民众的环保舆论,并帮助政府执行减排大计。


像雷达一样
  不久前,马军联手中国的21家环保组织,联手推出了一个“绿色选择”活动。他们号召企业和消费者摒弃那些品牌很大、但却存在着超标排放的企业。
  “那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其实都有绿色采购的承诺,即不使用超标排放的供货商。但是这种承诺到了中国,经常就打了折扣。”马军说和同事们大量的日常工作就是搜集这些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
  最初的数据来源是国家环保总局的执法检查公告,然后是省级、市级环保局的执法检查公告,还有相应媒体的批评报道。马军说,随着环保系统率先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条例》,环境违法信息的披露越来越多。但这些信息太分散,不易查询,威力也就打了折扣。 
  “我们是专业的环保信息披露者,目前在我们的水污染数据库里,已经收录了5500条企业违法信息,近三年来的数据都在这里。我们最近开始制作的空气污染数据库,已经收录了1400条违法信息。不久后,我们还要把区县一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检查结果纳入搜索范围。”
  为了验证这个数据库的威力,马军在他们的网站查询窗口输入了一家记者随口说出的知名饮料公司的名字,5秒钟后,该公司的违法信息跳了出来。记录显示,2005年,该公司曾经在南京和长春两次被抽查出违规排放,还被当地政府列为“红色企业”予以警告。而截至目前,这家企业没有就此对公众作出任何解释。 
  马军一直主张,政府监管在先,民间监督跟进。这一点从他们的工作程序就不难看出:第一步,他们像雷达一样随时搜集各类环保机构的公开数据和执法结果,并将这些企业的违法违规信息汇总放在自己的网页上。随后,他们定期通过传真、电话甚至派人督察的方式,敦促企业进行整改。马军表示,目前在中国的环境违法成本还是太低,一般的罚款也就是5000~10000元,上限也就是20万元,这些对于企业来说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如果没有民间环保组织持续关注,这些企业往往交了罚款了事。


NGO赢得尊重
  作为一家NGO组织的负责人,马军从来没有想到会被牵涉到“外交纠纷”中去。
  不久前,日本驻华公使突然拜访了马军所在的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起因是日本的《朝日新闻》报道了日本多家企业在华遭遇环保曝光,可能影响企业的欧美订单及在华经营。
  而这份“黑名单”正出自马军所在的机构。公使礼貌却又直接地质问马军,这份黑名单是否针对日本企业?
  “我非常理解公使先生的疑问,但这份黑名单没有任何国别指向性。”在马军耐心地解释后,日本公使终于放下猜疑,并承诺敦促在榜单上的日本企业尽快整改。他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90%的“上榜”日本企业采取了整改措施。
  类似的情形在欧盟驻华商会与马军之间也发生过。“他们的一位官员一到我这里就强调自己的职责是保护欧盟企业的在华商业利益,对于任何恶意损害欧盟企业商誉的行为都会予以追究。”马军回忆。
  但是,在查阅了每一则欧盟企业的在华违规记录之后,这位官员由衷地对马军的工作表示了肯定。
  “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增加这个网站的点击率,只有这样才能对环境违法企业形成舆论压力。”马军说,希望每一家公司的采购主管在签订采购合同前,都能到网站的查询窗口看看其合作伙伴是否在黑名单上。而上了黑名单的企业,都能主动整改,尽快给公众一个解释。

 

(来自:中国经营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