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凡达》让银幕变成了一次事件——老何东

(2010-01-08 14:12:36)
标签:

文化

阿凡达》让银幕变成了一次事件——老何东

 

 14,北京大雪次日,去北京远郊外录深圳台一个说“中国电影高票房就算真成就”的节目。

冰天雪地给冻的,差点临时就把那录节目的事儿给推掉。

到录像棚后,同场嘉宾陆川一进来,不问寒也不问暖也不说下雪,当头给了一句:“你一定要去看《阿凡达》!”

我回答:“大雪天的。你肯定发烧了。美国大片,我有点看烦了。类型化、特技。也看不出什么太新鲜的。所以肯定我不抢着去看它。”

陆川立时就变成了一副苦瓜脸,仿佛我老朽再不可雕、似乎我犯了重大政治错误那样。所以不再多说什么。当时我还心想呢:至于吗你?大惊小怪?不就一个电影嘛?

第二天,住家附近的皇城根茶馆老板蔡博,电话中就象抽疯中魔一样叨叨叨叨:“我必须去看《阿凡达》,而且得去看3D的;”

我问:“哪有3D的?长虹?新东安?东方新天地新世纪影城?”专门举了北京几家高级影城。

强硬回答:“都不是。双安商场对面的星美有、石景山的万达有、机场附近中国电影博物馆有。去吗?”

我讽刺道:“你跟陆川一样,冻病了!还去机场附近看个电影?如果北京3D人满了,你是不是打算去外地看有3D的呀?”

坚定地回答:“正在考虑之中。”

我说:“大冷天又冰又雪的,你们确实病了。我肯定不去。”

结果这位跟电影圈完全没关系的茶馆老板继续发烧,第二天居然就在东单附近发现了一个知道人还不多的新影城,有3D的放映条件。

既然电影圈里圈外人都因为《阿凡达》这样疯人病了,那我就跟着起一道哄去看吧。

电影看完,我木鸡一样呆出电影院,人家问:啥感觉呀?

当时脑子完全是懵的。想了好一会儿,回答出一个对我自己非常准确的观后感:“这不是一个电影。这是一个事件。”嗬!又一个跟上来的《阿凡达》疯人了。

当初,就是这位美国导演,他导演的《真实的谎言》,也是把我吓过一跳——在长年看国产电影的习惯之后被吓的一跳——靠!电影还能这样拍哪?

尤其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恐怖分子被吊在了飞机悬挂的导弹上,然后施瓦辛格咬牙说了一句:我发射了你!

但该导演后边一部《泰坦尼克号》,看得我很不感冒。就象一个一块一块接起的电影大型冷拼盘。然后有一位特喜欢《泰》片的年轻妻子,有次打电话发愁问我:“老公一会就要回家了,还不知道做什么饭吃呢?”

我玩笑说:“你不是喜欢《泰》吗?那就做一盘泰坦尼克号吧?”

对方没明白什么意思,于是我再解释:“就是在一个大盘子上,搁两片黄瓜、三片西红柿、九片牛肉、两条鸡腿、一把生菜、再来点沙拉酱、摆好刀叉、牙签;这不就是泰坦尼克号了吗?”

所以无论之前卡梅隆再咋折腾,我仍然认定他还是只在电影范围之内折腾呢。无非是将很多原有的电影元素不断拼命放大,如此如此而已。

甚至,我认为后来好多国产的拼凑型所谓大片,类型上都有抄袭《泰坦尼克号》的拼盘综合后遗症。

包括从去年看到今年都认为还不错的几个片子:《变形金刚2》、《2012》、《十月围城》,仍然它们还都是在严格电影范围之内操作出来的电影。我在看上述这些电影的之前和之后,心里都特别明白:我去“看电影了”。

但即使我之前对卡梅隆如此成见深远、即使我是被人拉去看《阿凡达》的。

可一出来,我整个脑子和心里,全是懵的!

最关键的是:如果我再从传统欣赏观念上说《阿凡达》是电影,最起码我感觉自己的形容就太不严谨也太不准确了。

这老家伙——他愣是把银幕上的那三个小时,居然真给拍成了别的!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该叫它是什么;憋了半天,目前比较准确的说法就只能是:看完《阿凡达》之后,我觉得自己是经历了一次银幕革命事件,而不是什么别的。

如果说《阿凡达》当中还有电影元素的成份而且也是让我挺烦的,那就是其中的杰克不断得回基地进那口活棺材里,而只要镜头一回到那种在美国大片里司空见惯的基地氛围,我就心神马上跳出来又觉得自己是在看电影了。

但《阿凡达》最主要的场面,全都是在外星潘多拉,所以就是这潘多拉,才真让卡梅隆给拍成不叫电影的别的什么了——就象米兰昆德拉那本小说的名字:《生活在别处》。这一次,卡梅隆也把电影给拍成别处了。

因为仅仅才看了一遍,而且还是在不断发懵中看的,所以此时对它或褒或贬,我都感觉自己没那个资格。除非我就是一个死不睁眼的绝对爱国产电影主义者,见美国片就抵制就骂然后让自己在狭隘当中成了白痴。

因此我只能对几个小感觉作一初步描述——

1、包括象《2012》这样“向汶川致敬”的美国大片,我都觉得它太长甚至有很罗嗦的地方。

但《阿凡达》长达180分钟,竟然一点都不觉得它长,甚至还没怎么过瘾呢,电影就完了。一般凡电影过两个半小时的,只要稍微有点小毛病,就会感觉屁股首先坐不住。但这一次看《阿凡达》,好几次都想站起来并进入到潘多拉当中去。

2、以往再大型的美国大片,故事再精彩,仍然让我坐在电影院里能理性得分辨得特别清晰:嗯,这里是讲故事呢;噢!这里开始玩特技了。甚至后来已经开始产生特技逆反心理了。

但《阿凡达》,我无论是当时看、还是回家再想,居然无法明确分割它的伟大想象力和高明的特技——真是全拧在一起完全水乳交融了。

3、尽管卡梅隆因为特想掏光中国观众的腰包,所以他一嘴假话地说:向中国电影致敬,很多画面是从某某中国导演那里受到了启发,但《阿凡达》表面是一部科幻片,但我咋感觉它的政治影射力那么强呢:起码第一遍就能看出来:某些大国在全世界范围野蛮掠夺人家的资源和矿藏呢!还有对弱势民族的歧视、对毁灭环保的自杀性经济追求。就差没说三氯青氨毒牛奶了。

所以说,卡梅隆这导演,真够黑的!

4、其中一个最小的细节处理:《阿凡达》里反复出现一派象蒲公英那样到处飘浮的神圣及爱情象征植物,我怎么好几次都伸出去手就特别想摸摸它们呢!

可能不单独是我,今年一开春暖和起来,只要北京一飘起杨絮或是有人看见蒲公英,肯定会脱口而出:哎!看,阿凡达!

之前,韩寒曾既不痛骂也不生气又极其准确形容了《三枪》:拍一拍土;

之前,看过《三枪》的种种恶骂和导演、制片方强硬的反击解释,早已经布满了所有媒体。

但看完《阿凡达》,就觉得在它的超越性巨大反衬之下,如果再要夸或骂《三枪》的话,就真觉得象是有人是躲在一个非常脏乱差的阴暗角落里,一边拍自己身上的土一边嘴里鬼鬼祟祟呢。

最后要特别声明的:如果是看非3D的《阿凡达》的话,那么它仍然还是在电影范围之内。

但如果是真在3D IMAX条件之下看的《阿凡达》——那么我只能说就是参与了一次银幕事件。而不能说我是在观看一部传统电影了。

3D IMAX是让《阿凡达》变成电影之外事件的绝对前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