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真空量子场(2)
来自大侠尼采的博客
人类历史上有两个早慧的民族,那就是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他们分处欧亚大陆的两端,先于其他民族,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各自独立地发展出理性思维,其光芒穿透原始思维神灵鬼怪的迷雾而直接投射到自然之上。在对自然本原的追问上,他们都表现出了至今令人惊异赞叹不已的极高的直觉感悟能力。其最高的成就,在希腊是德模克里特的原子论,在中国是老子的道论。
老子的道论发展成道家哲学和道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框架:道—气—阴阳—五行—万物;在这套框架内,中国古代科技在经验和实用的层次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欧洲千年以上。李约瑟的伟大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以无可辩驳的大量事实证明,“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K•G•坦普尔,1986年)可惜,由于许多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原因,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技,因此“道”也没有获得实证。
在德模克里特的原子论基础上,西方哲学发展出另一套形而上学框架:原子和虚空—时间和空间—主体和客体—力和运动—物质和能量。由于有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大革命之后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有良好的逻辑和数学工具,有后来找到的做试验的方法,西方发展出了近代科技,由科技推动工业、商业、金融、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原子”也获得了实证。可是,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造成的革命之后,20世纪物理学逐渐在朝“东方神秘主义”靠拢,专讲这个问题的F•卡普拉写的《物理学之“道”》成为一本畅销书。(F•卡普拉,1975、1983、1991,1999中文版)现在的新情况是,如上所述,现代科技对“原子”的实证层层深入,有形和粒子性的“原子”,逐渐消失到无形和波动性的“虚空”中了;而对原先一直被认为是绝对“虚空”的“真空”的深入研究,很可会变成对中国的“道”的实证!
在《老子》书中,“道”有多层含义。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在“道”作为世界本原(本体)实存的意义上,老子写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25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起后。(第14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
老子讲“道”是先在的,是无限的和永久性的存在,不随外物和外在条件改变而改变。“道”是无形和不可能被感知的,但又绝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那只能是虚无的潜在。“道”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拿老子讲的“道”的特征,同我们前面讲的“ψ场”的特征比较,你立刻会发现:老子讲的“道”,就是“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ψ场)!或者说,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凭直觉感悟到了这种场的存在和它的特征。
在宇宙生成论的意义上,老子讲“道”创生天地,是万物的源泉。他写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1章)
“道”冲(盅)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老子认为,“道”不但在“虚”“实”之间,而且在“有”“无”之间。或如王弼注14章言:“欲言无耶,而物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道”是虚无澄静的渊源,又是有形万物的起始。它是最初的发动者,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道”创生万物是从“一”到“多”,或曰从“一元”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这不就是我们前面讲的“ψ场”有“内构成”的创造力和创生过程的基本模式吗!
“道”的运动,老子认为是循环往复和周行不殆的,他写道: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40章)
致虚静,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第16章)
“道”的运动是从“静”到“动”,从“小”到“大”,从“大”到“逝”,从“逝”到“远”,从“远”到“反”,从“反”到“复”,从“复”到“归”,从“归”回到“静”。这同我们前面讲的,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轨迹,也是相合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可能已经许多次了,每次都在“ψ场”中以波函数的方式留下全息性质的记忆。
综上所述,本难看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ψ场)的研究倘能在今后一二十年获得重大的突破——数理论证和实验检验两方面的重大突破,一定会是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而且进而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推动哲学朝本体论复归——用从“存在”到“演化”重新支撑起本体论庄严的殿堂,重建物理学家同哲学家的联盟和互动关系。
同时,继古希腊哲学家德模克里特的原子论获得实证数百年之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论获得实证,“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前景就在眼前。而且,如果中国能抓住时机,有足够的投入,在这个重要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那么我们就能获得对“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命名的话语权,并且最恰当地将它命名为“道场”;否则,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苦涩的悲剧性的结局——明明是中华民族先哲的伟大思想被实证了,可是仍然用一个希腊字母“ψ”来命名。
人,作为宇宙中的“四大”之一,妙在具有心识,即道家的神魂或精神的思维与意识。在《道德经》中,人合道之道,就是精神与物质的混一体,能运用道,已超出哲学的范畴。难就难在“神魂”或“精神”是否存在?是否具有“物质和意识”的双重特性?她的活动即思维与意识是否具有力的作用?谁人能证?
不能证明,则“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的“全息场”只是空谈,“古希腊哲学家德模克里特的原子论”只是《道德经》中“大道”下的“气道和物道”而已,然而确能推动现代物质文明的极大跨越,但亦和老子不能相提并论!
如果某个时代能证明,那将是老子临世之时,人类频临灾难之时……
哎!天道往复,地道翻复,人道化复。
一家之言,可信不可信,可解不可解。慎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