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葳:我们可能迎来新一轮的牛市氛围[下]

(2009-05-05 14:07:50)
标签:

财经

                      艾葳:我们可能迎来新一轮的牛市氛围[下]


选择性接受的魔力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

就像任何一个古老的思维模式一样,它的古老并没有丝毫阻碍它的有效性。人类在一些思维模式中的本性,几千年来或许没有任何本质性的进步。

当我们切切实实的知道这一思维模式的存在,和其他任何一些思维模式那样,有人受制于这些思维模式,那么就会有人可以运用这些思维模式。

当对“趋势”的思考和“选择性接受”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发挥了人们期望的作用,至少是有些人愿意看到这些。谁会不愿意看到经济的复苏的?至少这样的看法无论如何还是符合道德的,相反的情形如果描述不当,那么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我是说是否符合世俗的道德观的问题。(就像尼采所说,用义务这个词汇来限制人类的自由那样,当然,我自己不是很认同尼采的大多数观点的。)

多数时候,我们或许只需要展现给人们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或者人们希望看到的东西总是会在那里出现。(哈里·波特里的“守护神咒”是非常美妙的创意。)

相对于前面所描述的年度盈利的“趋势性”而言,季度业绩环比“趋势”看起来更加容易进行操作。这是符合道德观和人们的期望的,这与最终结果是否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伤害无关,或许有关,但可能并不重要,一切都是正确的。如佛陀所说“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思考的结果”,我们的未来也是这样,即便那个时候出现更多的其他情绪,那也是以后的事情。

· 定价能力的话题

似乎看起来话题转变过快,不过我想也无妨,本来就是“纯属杂谈”吗,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无所谓前后逻辑时候吻合了。

假设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村里就张家和王家两户,张家有100个盘子,王家有100个碗。现在,张家有着完全的定价权,当然王家还是恰当的合理范围内的讨价还价的权利的。 于是,张家提出可以用1个盘子换2个碗,这样第一轮下来,张家拿出40个盘子换了王家80个碗。剩下来的过程大致也就是如下吧:

张家:100个盘子; 王家:100个碗

1个盘子换2个碗,张家拿出40个盘子:张家60个盘子、80个碗;王家40个盘子、20个碗;

1个碗换2个盘子:张家拿出20个碗:张家100个盘子、60个碗;王家40个碗 …… ……

大体上就是这样吧,一轮下来,张家平空多了60个碗。

定价能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现实社会当然可能比这个复杂的多,不过最基本的原理还是这些简单的常识。

这里又想起来一本以前看过的书,名字叫《欧洲文化史》,作者是一位荷兰学家,名字却想不起来了。其中有关欧洲和亚洲之间的14-17世纪的贸易状况变迁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刚开始的时候,欧洲人想要亚洲的那些东西,可是亚洲人认为欧洲几乎没有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亚洲人想要黄金和白银,但欧洲是矿产缺乏的地区。后来,大概在16世纪吧,欧洲偶然发现了美洲,并且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金矿,之后金子挖得差不多了,又发现了银矿 …… …… 欧洲的经济崛起的一个重大契机 ……

当然,我也不想去说定价权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获得更多的定价权这样的话题,有关这些,我想总是会有很多人去关心的。作为投资者,我想我更多的关心,定价权的现状如何,以及如果拿上面张家和王家的例子来讲,目前状况下张家和王家各自拿着多少个盘子和碗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不会试图去预测价格的变化会如何,我只需要判断目前的状况,那些起到关键作用的东西。

那么,在上面例子中,如果我们发现我们正在处于第2个阶段的开始,那么我们会选择买入碗呢?还是买入盘子呢?

· 贪婪与妒忌

不管把市场定义为“赌局”、“博弈”、“资本市场”还是其他什么,我想一部分人总是比另外一部分人更加熟悉多数人群的思维方式,包括人们对“趋势”的热衷与“选择性接受”这样的特性,当然在这些思维模式的背后所根深蒂固的“贪婪”与“妒忌”也是我们所经常运用的法宝。

在形成本文所描述的“牛市氛围”的过程当中,怎样有效地调动“贪婪”和“妒嫉”这两项美妙的孪生兄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看似并非多么困难,只是人类对“归纳法”的熟悉掌握,使得每一次的调动过程可能略显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因为人类对“理性”这一词汇的追求总是周期性出现的,并且有着“归纳法”这样的工具,于是,“贪婪”和“妒忌”的表现形式也会出现微妙的不同,即便他们在内心深处时刻处于活跃的状态。

说到“理性”这个词汇,或者我们只能暂且把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意义趋向于人们所普遍认识的那样,也就是人们根据自我的需求仅仅把某种状态称之为“理性”而已。在这一限定范围内的语境中,“理性”就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它本身应该包含对“非理性”这一状态的足够理解和重视。(如,假设资本市场被高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高估状态会即刻被打破。)

· 恰到好处的一切

记得很早以前写过有关政策市的话题,原文已经记不住在哪里了。大体上就是围绕着有关,投资和宏观经济无关,也和政策变化无关等。

我想,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恰到好处”,或者这一点本身就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比如说,我想资本市场对中小投资者的呵护就是“恰到好处”的,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似乎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恰到好处”。

宏观经济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政策变化,也总是这样“恰到好处”的。在前面所谈到的“定价权”的问题,也同样是这样“恰到好处”的演变着。

还有一句话或许可以较好用来表示这一现状,就是“平则不平、不平则平”。当我们试图打破所谓“恰到好处”时,打破本身以及打破之后形成的状态也总是“恰到好处”的。

这一话题,在之前有关市政公用领域(港口和机场)的讨论也表述过,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些领域、不仅这些领域而多数类似领域的经营效率总是不尽如人意的,那么,我倒是觉得他们的经营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恰到好处”。

当然,如果走出投资者这一角色,我们或许应该呼吁或者督促某一“恰到好处”的状态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就如对“定价权”问题的理解那样,我想我更加关心的是去了解这一“恰到好处”的现状,以及是怎样的力量导致了目前的这一状况或这样的力量状况是否正在发生着变化。

对于资本市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状况,也存在着同样的逻辑。虽然我们总是应该督促这一保护状况的向前迈进,但作为投资者而言,这一点却不是显得那么重要。

就像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义道德标准,以及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推断猪的快乐那样,我们总是会倾向于过于草率地去定义他人的各种特性和需求。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而言,一个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可能仅仅因为我们自身希望从资本市场上获取利益而轻易下出结论,其他的参与者同样也愿意从资本市场谋求利益。事实却可能并非总是如我们想象,或许有人的确可能是仅仅出于乐趣呢?

这一点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体现的更加明显。父母通常会倾向于过早地对孩子的行为模式进行干预,而这些干预通常在获得了短期益处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在伤害孩子的长期利益。如果将之隐喻到投资者群体而言,也可能意味着在获取短期利益的同时,却可能会削弱了长期获取利益的能力。

· 休息、休息一会儿……

这些文字与投资有任何关联吗?

没有。

或许我们需要或者可能迎来一次牛市氛围吧。谁知道呢?

上述内容纯属个人见解,请勿当作投资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