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边走边拍生活记录温馨记忆五一长假碛口李家山 |
分类: 边走边拍 |
估计中国有很多“李家山”,
但离碛口古镇黄河仅四五公里之遥的“李家山”的确与众不同。据说,
这座“李家山”是著名画家吴冠中人生的三大发现之一,老先生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这里采风的时候曾经这么感叹:“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
与老画家先生相比,我的感叹就俗气了很多。当我们下车站在村口高处,俯瞰掩隐于山谷之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古朴民居建筑群之时,我脱口而出“要是昨天晚上住在这里就好了!”幸亏有陪伴我一起俗的马哥,不善言语的马哥也跟着点头。
不得不承认,李家山确实是块风水宝地。村里的老人说,李家山远看形似凤凰,亦名“凤凰山”。
只是后来不知道哪个该死的将风水破坏了,成了“一只折翼的凤凰”,否则也许能出个伟人什么的,不光出东西两个土财主而已。
不难猜出,李家山肯定“李”姓是大户,
但李姓人家也是“外来户”,明宪宗朱见深先生当皇帝的时候才迁移于此。
此前这里已经有陈崔两姓人家,而且地名也不叫“李家山”叫“陈家湾”。没有想到的是,因为碛口商阜繁荣,李家后代抓住了商机在碛口开店开铺,出了李登祥和李德峰两位财主,财路亨通日进斗银。有钱就是爹,“陈家湾”也就成了“李家山”。
有钱的李登祥和李德峰尽管都是血脉宗亲,但暗地里相互较劲,
分别在几百米约七十度的山坡上修建“别墅”,
依山就势,从山底到山顶,叠置出十一层的“明柱厦檐高圪台”的“立体村落”。村道顺其自然,该绕就绕,该转就转,“疏可跑马,密不插针“。只是有的小道坡度太陡,安迪爬起来都费劲,真的佩服那些每天必须挑水的村民。
任大姐不愧为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一眼就看出李家山的建筑特色是“窑院”结构。“窑院”也,“窑洞”加“院落”。
因为李家山的地形特点,自家的窑洞的上方可能就是人家的院落,而自家的院落下面可能是人家的窑洞,布局呈阶梯之状。
村里的人倒是真的会给这种建筑形式戴高帽,“小布达拉宫”。
不是节假日的李家山,基本上没有什么年轻人,都是一些“空巢老人”,
或村口或屋前,摆上几袋红枣、小米等土特产,遇上好心的游客买上几袋赚个油盐酱醋钱。
我也花了五块钱从一位老大妈手上买了包红枣,也征得老人同意拍了张照片。 大妈有点后悔:“不买红枣,光拍照就需要五块钱呢。”
顺便说一句,当年“东财主”和“西财主”的后人今天都把祖宗的“窑院”改革成了民俗客栈。其中“李银兰四合院客栈”最为出名也最为明显,因为画家吴冠中老先生住过,而且就在村口。
前一篇:碛口古镇,“九曲黄河第一镇”
后一篇:龙洲丹霞地貌,中国之“波浪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