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沿着历史的足迹

标签:
边走边拍生活记录温馨记忆约旦和以色列耶路撒冷 |
分类: 边走边拍 |
耶路撒冷 | 三教“圣城”两国“首都”
坐落于犹地亚山区顶部的耶路撒冷是一座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城。耶路撒冷一直是个“香饽饽”,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天启宗教都争着抢着说耶路撒冷是自己的“圣城”。1950年以色列国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而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当仁不让在阿尔及尔宣布建国,也定都于耶路撒冷。
耶鲁撒冷是我们这次约旦以色列之旅中唯一宿住两个晚上的地方,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在张导的带领下,沿着历史的足迹,游览了这座世界历史名城。
橄榄山 | 犹太教和基督教之“圣山”
耶路撒冷老城之东有一座山,橄榄山, 隔汲沦溪谷与耶路撒冷老城相望。
橄榄山也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山,在圣经及宗教文献中屡见记载。古犹太传说,弥赛亚时代将在此山开始,所以数世纪以来橄榄山坡成为犹太人最神圣的墓地,一旦弥赛亚来临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而圣经记载,耶稣在受难前一周也是从橄榄树进入耶路撒冷,也是耶稣曾经布道和被犹大出卖被逮捕之处,所以从四世纪开始在山坡上相继建成了多座基督教教堂和圣徒纪念堂,有客西马尼万国教堂、俄罗斯式教堂建筑的圣·玛丽神女教堂、多米内斯·弗列维特礼拜堂,座升天教堂、彼德·涅斯特教堂的、圣母玛利亚墓、西罗亚池,每处都有圣迹,每个地方都有说头。

耶稣已经预感到自己将被出卖和处死,在客西马尼园极其忧伤,“汗珠如大血点滴落在地上”

园中的八棵巨大的橄榄树相传在耶稣时期已经存在

毗邻客西马尼园的万国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得到许多不同国家的资助, 因而得名

今天的教堂修建于12世纪十字军教堂(1345年废弃)和4世纪的拜占庭教堂(毁于746年地震)的基础上

教堂的祭坛是用红色纹理的石灰石板制成,代表耶稣的汗水有如血一般的红。祭坛前摆有一块古旧石头,据说是耶稣趴伏着祷告的石头
耶路撒冷老城
| 饱经风霜的历史古城
耶路撒冷老城是一座不规则四边形的封闭式古城,每边长约九百米,
十四米高的城墙将耶路撒冷老新城隔开。八座城门七开一闭,唯一闭了的就是犹太人所相信的救世主弥赛亚将进入耶路撒冷的金门,也是当年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之门。就像中国有人相信挖坟掘墓可以破坏风水一样,穆斯林朋友用砖将门堵了个水泄不通。
耶路撒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历史古城,从公元前11世纪大卫王建都开始,耶路撒冷就从来没有消停过,先后重修达十八次之多。轮流遭受“邻居”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希腊人,马其顿人,罗马人的糟蹋和蹂躏,最后在公元70年被罗马人夷为平地。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建造的第一圣殿和后人建造的第二圣殿悉数被毁。
耶路撒冷老城不大,区区的一平方公里,比任大姐上班的故宫大不了多少。但弹丸之地的老城区竟然一分为四,东北穆斯林区,西北基督教区,西南边亚美尼亚区,东南是犹太区。
苦路 | 十字架之路
苦路,英文名为“THE WAY OF THE CROSS”, 意为当年耶稣身背十字架走向加尔瓦略山被处十字架酷刑所走过的路,被基督教同胞标定为十四处。
四旬期间,教徒们模仿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拜谒苦路,也称“拜苦路”。
苦路十四处包括:被判死刑、背十字架、第一次跌倒
、途中遇母亲、西满帮背十字架、圣妇为耶稣拭面、第二次跌倒、劝告耶路撒冷的妇女、第三次跌倒、被人剥去衣服、被钉十字架、死于十字架、从十字架卸下和葬于坟墓。

定罪堂,传统认为此处就是耶稣在苦路之前,受彼拉多审判的“铺华石处”。其内室表现的主题为彼拉多判处耶稣死刑和使徒约翰不让圣母看见耶稣背十字架走上苦路

老城石级台阶,可以想象当年耶稣背负十字架走过苦路的艰难

行走在苦路上的我仅仅背了个单反相机已经气喘吁吁,闭着眼睛不用想也知道身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耶稣体力消有多大,曾经跌倒三次。 第二次的时候罗马士兵只好抓了路过行人西满的“壮丁”帮着耶稣背十字架去刑场。至今, 仍然保留有耶稣跌倒手扶石墙留下的手印,哈,不过我认为不是雕出来的就是时间长了游客摸出来的

不得不承认,当年的耶稣受难成就了今天苦路两旁的商铺老板

传说当耶稣走过这个镶嵌于墙面之中的石柱时候,一位名为维罗妮卡的妇女见耶稣满脸血汗模糊,于是用布擦拭耶稣脸上的汗水。也因此那块被称为维罗妮卡面纱的特别织物获得了耶稣钉十字架前的圣容像

当通过这段黑乎乎的门洞时,耶稣再一次跌倒

圣墓大教堂,位于骷髅地的山谷中,耶稣蒙难和埋葬之处,也是苦路十四处最后五处所在的位置。四世纪初,那位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的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到耶路撒冷拜谒,下令在耶稣蒙难和埋葬处,建造了这座外观为十字架形的宏伟大教堂

圣墓教堂的正门大厅,一块带着血红色斑的大理石散发有异香,是传说中摆放耶稣遗体的地方

大厅中央是小教堂状的圣墓所在地,这里是苦路的终点第十四站。圣墓是一个不足两米宽的狭窄石洞,据传,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当年他因敬仰耶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但下葬三天后,人们在距这里不远的“最后的晚餐”楼两次见到了耶稣显灵,于是便打开圣墓查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人们依此认定耶稣复活了

教堂的祭祀台
锡安山 | 神圣的安详之地
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老城以南的一座山,希伯来语原意为“神圣的安详之地”。在犹太教的圣典里,锡安是耶和华居住之地,是耶和华立大卫为王的地方。犹太先知们预言,
弥赛亚最终将出现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那时候所有的民族都将融合为一。
今天的锡安山既是犹太人的神圣之地也是基督教徒的神圣之地,这里有以色列历史上第二位国王的衣冠冢“大卫王墓”,也有耶稣与门徒享用最后晚餐的地点“马可楼”,还有圣母玛利亚安息之地“圣母安眠堂”。

头戴王冠手持竖琴的大卫王塑像,虽然形象没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大理石雕像那么帅那么萌,但可能更接近于真实历史中的大卫原型

大卫王墓是个宽2.48米高2.44米的衣冠冢,棺上覆盖着一块装饰华丽绣有大卫王星的布,敬奉着几顶银制王冠以及犹太教经卷,象征继大卫之后的犹太国王。第一次到大卫王墓入口看见男女标志,以为是洗手间未进,再次进入的时候才知道,拜谒大卫王墓男女分开各走不同的入口,未带帽子的男士需要戴上免费提供的犹太小帽

“马可楼”之马可,应该是编写《马可福音》的马可,马可楼是他提供给初期教会的基督徒聚会的一幢楼房,也是耶稣和门徒享用“最后的晚餐”的发生地

耶稣复活后,在马可楼向门徒显现两次,也在此楼房中,众门徒领受了圣灵

圣母安眠堂是为了纪念玛利亚居住和安息主怀的地方而修建的,圣坛上方的半圆拱里的马赛克画为圣母和幼年的耶稣

大堂中的六个小圆拱分割成的小教堂里的的马赛克图案是这个修道院里的精华之一

这些圆拱小教堂里的马赛克画分别描述了耶稣的家庭、主教和多位教会圣人

耶稣诞生
圣殿山 | 圣城中的圣城
圣殿山,老城里面的一座小山,既不高也不大,但中国有句俗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犹太同胞一直把圣殿山作为“圣山”,传说犹太先祖亚伯拉罕在此领受天主圣意祭献儿子以撒,孙子雅各在此和天使摔跤并被赐名“以色列”,而且后来的犹太先祖在此修建了第一和第二圣殿,用以朝拜和祭奠犹太教的主神,并存放约柜和诺亚方舟等圣物。伊斯兰教同胞也认为亚伯拉罕是他们的先祖,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传说也发生于此并且还有“登宵石”为证。基督教也跟着凑热闹,因为离圣殿几百米处就是前面刚刚游览过的“圣墓大教堂”。三方都觉得这块宝地都为自己的“圣地”,既然“神圣”那就“神圣不可侵犯”,这也就注定了这三家“本是同根生”哥们之间的“相煎何太急”。

尽管“先来”但毕竟“后到”,等到以色列国成立的时候,穆斯林同志早就在原来的圣殿修建了气势恢宏的金顶 清真寺,所以犹太同胞也只好委屈求全把第二神殿残留的西墙一段打理打理作为跟上帝说话沟通的地方,犹太同胞至到此例须哀哭,哭诉流亡之苦,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所以有了今天这个名字“哭墙”

有一天,哭墙还真的“哭”了, 巨大的石墙中间的一块巨石上突然出现了一道水渍,经过几天风吹日晒依然如此,既不扩大也不消失,令不少极端正统的犹太教人士激动不已,因为在犹太教传说中,殿墙流泪是犹太救世主弥赛亚降临的先兆

今天的哭墙已经成为今日犹太教最神圣的露天会堂,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犹太新年、赎罪日等重要的国家或宗教节日,基本上都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或宗教仪式

祈祷时男女有别,基本上遵守洗手间的法则“男左女右”,男士进广场的左边,女士进广场的右边。男士必须戴帽以表示对上帝的尊敬

哭墙前,有的犹太同胞靠近墙身摸著石头向神祷告,有的摇头晃脑嘴里念念有词,也有的写祷文于纸条上塞进石缝中

马哥,家红和老赵我们几位男士也装模作样地摸着哭墙的石头祈祷,既不“欲哭”也确实“无泪”,有时还偷偷乐自己傻乎乎的模样

我们男大侠们早早就“哭”完了,而女大侠们就“哭”了个没完没了,“哭”的认真,好半天才见身影
耶路撒冷 | 和平之城
后一篇:特拉维夫,以色列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