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新传”外高桥

标签:
边走边拍生活记录温馨记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
分类: 边走边拍 |
大宋年间,毗邻吴淞口和黄浦江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村镇,“高桥镇”。人杰地灵,这里曾经诞生了最后身居国民政府上海民政总长高位的李平书,养育了曾经叱咤风云上海滩的杜月笙,亦造就了海上画派宗师钱惠安。泥刀,菜刀,剪刀,绣花针“三刀一针”曾经是高桥的名牌产品,而高桥的“高桥松饼”和本帮菜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尽管高桥镇很古老,亦出过名人产过名品,但高桥和中国大地上很多的村镇一样,有名但不闻名。
一九九零年,高桥镇开始全国乃至世界“闻名”,因为高桥镇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十余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火了,火的一塌糊涂,“外高桥”几乎成了“高桥镇”的代名词。
十年前,偶然的机缘,我走进了外高桥,并且一扎根就扎了十年之余,亲自见证了“外高桥”的辉煌和回落。也许是因为政策也许是因为企业做大做强,很多公司和企业搬家远走他乡,不得而知,只知道我们公司所在的几层楼只留下了孤独的两家企业。
本来已经静寂的外高桥上空,最近又响起了一阵惊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
外高桥,再次火了,再次成了中国和全世界的焦点。据说全国和世界各地企业都云涌般地到外高桥注册公司,每天等待注册的人群排起了长龙阵。老百姓和房产开发商也自己抬自己几天之内把房价抬高了百分之三十之多,摆出了拍卖所才有的相互竞价的架势。
作为“桥龄”已经长达十年之久的我,看着外高桥的再度兴起再度辉煌,也确实高兴,也为自己去年在这里买了一套房子而偷着乐。但更多的时候,穿梭于外高桥的高楼大厦之间,我冷静地也由衷地祈祷,“外高桥”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位“老兵”再“新传”,不要辜负中央政府和世人的期望。






























前一篇:万紫千红波斯菊
后一篇:花草丛中,一个梦幻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