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温馨记忆生活记录边走边拍农村农具 |
分类: 边走边拍 |
不知道有心还是无意,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曾经活跃在山坡田野谷场农屋的物品,或者已经消失被人们忘却,或许已经濒临绝迹难寻踪影。
自从有了马达轰鸣的抽水机,田野上就没有了木制的水车,再也看不到两个大人一来一往车水的身影,再也听不到车水时孩子坐在田埂上嬉戏水流的笑声。
当村里有了碾米机,那沉重憨厚的石磨就开始了它们无尽的假期,有的下岗成了院子里的石凳,有的稍做整容成了新房的地基。
还有打谷用的“房桶”,晒谷用的“风车”,筛米用的“米筛”和“簸箕”。
... ...
“斗笠”,家乡一般称之为“斗蓬”。既可以用来遮阳,也可以用来避雨,在地里干活非常热的时候还可以用来扇风。自己买回来新的斗笠,一般请人或自己写上“某某用”的字样,以免和别人拿错。每次“双抢”农忙季节结束,村里都会评“先进生产者”,奖励就是一顶斗笠,上面会用红漆写上一个大大的“奖”字,戴上这种斗笠的感觉不亚于今天佩带的各种质地的奖章或一笔丰厚的奖金。
“蓑衣”,只有偶尔在电影中能看到过它的出现。蓑衣家族的衰落主要是归罪于塑料薄膜家族的兴旺。用层层棕榈叶制作的蓑衣远没有五光十色的塑料雨衣漂亮和轻巧,被淘汰也是大势所趋。所幸的是还在商店看到了这种蓑衣,五十元一件,并且标明为“国家免检产品”,说句实话,也没有办法检测,本来就是非标产品。
“粪箕”,家里人给它们取了这个不雅的名字可能和它们的功能有关,可以用来挑猪粪牛粪等肥料,其实还可以用来挑土,挑煤。偶尔收工出工的时候,也能看见用来“挑人”,很多人家的小孩没有人照看不放心,所以大人出工的时候就一边的粪箕里一个小孩,坐在里面的感觉远胜于坐“奥迪”。
“鸡笼子”,顾名思义,是关鸡用的。但只是用来关鸡崽崽,也可以用来关鸭崽崽和鹅崽崽。别再顺着“粪箕”的用途延伸,这东西绝对不能用来关“人崽崽”。
“犁”,照片中的犁已经是新一代的铁制犁了,原来那弓和扶手都是木制的。不得不佩服牛的力气大,牛在前面走,水田里的泥土随着犁的移动就象浪花一样翻滚。犁田是个男人干的力气活,但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年代,妇女也犁田,并且还超过男人的速度。不过也是,那些妇女长的比男人还壮实。
“耙”,貌似一把梳子,主要的作用是把犁过的田耙平整,后面才可以接着插秧什么的。最初的耙也是木制的,现在也都是铁制的了。
“打谷机”,说起来,它是在“房桶”的原型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最初的“房桶”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桶,用手举起一把把刚割下的稻子直接往房桶的四壁上打稻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打谷机问世,通过脚踏板和齿轮机构驱动一个戴好多铁圈的滚筒。一般是三个踩脚踏板,边上两个人边踩边打禾,中间一般是光有力气但不会打禾的小伙子,使劲用劲蹬就是了。
... ...
偶尔拍下了这组照片,发表在此。真的害怕,有一天也没有了它们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