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是教育的毒瘤为何教育部不根除
(2016-12-27 00:13:44)剑指顽敌头条号系列问答之四
职称是毒瘤为何教育部不铲除
问题描述:在学校高职称教师几乎不教课,一线教师大部分是低职称,工资差距太大,严重打击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性,有人担心,心理不平衡的教师必将带来悲哀的教育。你咋看?
问题回答:
我虽不是一名教师,但我知道不论是什么职业都有相通之处。比如,医疗、科技、工业、农业、军工、军队、新闻媒体等等,哪一个行业能离开职称评定呢?无论哪个行业,刚入职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由生涩到娴熟的慢长的成长过程。
不管什么职业,对每个人的业绩、能力等方面都会有一个衡量标准,都会有一个标准评价,那就是职称。这就如同学生的高考分数,因分数不同,进入高校的档次自然也不同。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职称评定也不例外。我们要做的,应该尽可能发挥它的积极因素,比如激发高职称教师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充满热望去做好研究并建立激励机制,让他们对教学保持热情和兴趣;同时尽可能避免它的消极因素,鼓励低职称者提高业绩和教学水平,争取尽快晋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然的话也就不需要改革了。
问题所指的教育行业,所说的高职称的很少教课,低职称的在一线,收入低。我觉得有点耸人听闻。请问哪个行业不是年轻人在一线打拼呢?如同年轻医生、年轻战士、工厂里的年轻技术员一样,如果你不在一线打拼,如何积累经验、尽快成长呢?试问,那些高职称的人哪个不是从低职称走来?哪个没在一线打拼过?
打拼是我们每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桶金,是成长中的第一块基石,它是否牢固,直接关系着今后一个人进步的空间和成长的高度。应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业绩都是在一线的打拼中获得的。至于高职称的教师,只要他的职称是凭本事脚踏实地晋级的,而不是空中楼阁靠不当手段得来,那么相信他也一定曾有过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他职称高,是因为付出过了;至于不教课,只要在做适合他的工作,也无可厚非,因为衰老是生命正常的生理现象。年轻人,还是少些抱怨,少些浮躁,趁着年轻多练些本事才是正道,终究会有那么一天,你也会变老,也会收获满满、职称高高,去从事教学理论研究或走上领导岗位培养新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眼下社会压力确实太大了,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面对经济压力、精神压力较之前辈更大,竞争也比那时更残酷和激烈。因此,我们当下需要研究的不是如何铲除职称这个“毒瘤”,我们要研究的应该是如何改良土壤,让它长出庄稼,而不是毒草。由此,我认为当下的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创造一个公平的充满人情味的,有利于年轻人快速成长的通道和平台,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做事,开开心心地工作,而不是愤愤不平、心生抱怨才更为重要。一家之言,不当处,欢迎善意评说与商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