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钟雪灵时评教育林嘉文抑郁症 |
分类: 杂文与评论——一家之言 |
少年奇才之死让我们警醒和反思什么
文/钟雪灵
编者按一个少年史学研究奇才之死,令举国动容、扼腕,但死者为大,笔者不想对逝者更多评头品足,撰写此文,只为对关于抑郁、焦虑等某些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人,我们应当给予怎样的关爱与关关注,以避免或尽可能减少悲剧的发生。不当处,请各位同仁和老师们斧正。
2月23日本来是个寻常的日子,之所以引起万人关注,只因被誉为史学天才少年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选择在这天深夜从自家高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未满18岁的生命。这让他的亲人和所有熟悉他的老师、同学及不熟悉他的陌生人都感觉震惊和扼腕心碎。
一时间,全网热议、举国关注,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也纷纷对此予以报道。
那么,这位少年之死为何惊动了一国人?
因为他太年轻——18岁,豆蔻年华、青春年少,生命的花蕾初绽便凋零了!
因为他选择的死法太决绝——哪怕他喝药,只要不是太烈性的,发现的及时,洗下胃便可能挽回生命,可是他选择了从高处一跃,毫无生还之机!
更因为他被誉为史学奇才——小小年纪便出版两本让许多业内人士都望洋兴叹、望尘莫及的颇具影响力的史学论著,得到业界权威人士和专家好评及盛赞。
更因为他对生命的“看透”以及沉着赴死的冷静——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林嘉文,出生于1998年5月,就读于西安中学高三26班。自杀时未满18岁。被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其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者”。
他的离去,让不少人唏嘘。但他认为他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是“对生死的深思熟虑”。因为在这个“史学奇才”看来,“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究竟是什么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是抑郁症!
这种病给他带来的痛苦和困扰如影随形又使他无可奈何。
那么抑郁症究竟是怎样一种病、我国的患病人群有多庞大你了解么?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消沉、悲观厌世、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回避社交、对未来丧失信心,有自杀企图或行动,认为死是一种解脱……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至可达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倾向。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到2009年我国抑郁症发病人群已达9000多万。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据报道,林嘉文此前已患有抑郁症达半年之久,并去某医院就诊采取药物治疗,还出现浑身疼痛及嗜睡等副作用。他也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做心理疏导,且在他自杀前还有两次没结束,他建议父母分别去见他的咨询师。或许他希望在他身后让父母从咨询师那里得到些许有益建议,让他们未来活得更好吧。
那么,林嘉文为何会患上抑郁症?
因为世俗对少年成才的偏见!
据悉:2014年6月,林嘉文第一本书出版,他“拒绝配合出版方和学校的任何宣传,并要求隐瞒年龄、不要炒作”。等第二本书出版时,他面临的舆论正印证了他此前的“担忧”。 “如今的社会,很多人不太欢迎别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对年少有才华的人并不看好,会顺理应当地认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林嘉文曾这样说。
因为他的卓尔不群而致曲高和寡让他高处不胜寒!
优秀的人多是孤独的。这孩子活得太落寞,绝大多数的人只看到了他的优秀却没有几人洞悉他的滴血的孤独和落寞。同学们称他“林老师”,连他的历史老师也称叫他“老师”,他则称历史老师为“姐姐”。这个称号除了佐证他的优秀,还有他的“没有对手”和高处不胜寒。
因为连他挚亲的人也不能耐心做他的听者!
林嘉文的舅舅写给他的悼文短小精悍又情真意切,我点了赞,但有一句却令我触目惊心——“有次全家吃饭,他(林嘉文)滔滔不绝,然后被我(舅舅)严厉批评,不敢出一声…… ”有道是曲高和寡,自古天才多孤独,虽然作为少年史学奇才有大家学者欣赏他,但毕竟那些人精力和时间有限,不可能经常与他对话,听他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作为周边同龄人,更没有几个能听懂他的高深、欣赏他的渊博。他超出同龄人的满腹才学需要表达需要听众,更需要鼓励与喝彩啊!而您作为孩子挚亲又敬畏的舅舅,却不懂得他内心的渴望与压抑,要知道那也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和排解啊!您却粗暴地打断他,或者因为他表达的场合不对,或者因为“食勿语”的古训。无论怎样,您都切断了一个天才少年本就有限的可以有效释放压抑、缓解孤独的渠道啊!(此段系本人在林嘉文舅舅的悼文下留言)
因为他俯视苍生的孤傲和与世俗格格不入!
有相关文章中提到,他曾环顾全班同学,叹他们都是“只会学习”、“不懂研究”的人,而他特别夸奖的某位同学也只是“略知皮毛”尔。他的骄傲可见一斑。还有他的愤世嫉俗,他认为老师可以对学生教室一目了然,洞悉他们的一切,那么老师的办公室也不应当严实地遮起来,认为这是不平等,等等。许多人不喜欢他的高傲、不合群及不爱打扫卫生等。
因为爱恋自己的老师,陷入无望的单恋?
林嘉文遗书中有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吗,在这最后的时刻,在我给除刘雅雯外的每个人——包括我的亲人与学友——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内心竟然有种施舍般的悲悯。”你一定也像我一样好奇,这个“刘雅雯”是谁?为何孤傲的林嘉文写下遗书时心中“施舍般的悲悯”惟独把她排除在外?于是我去寻找答案,于是我看到在别处,有这样的段落,也出自林嘉文的遗书:
本人去世后,我所有著述的著作权都转赠给刘雅雯。这是我对刘雅雯的心意,两年多来我一直对她有爱恋。另外,我觉得她是最能确保不让我的任何著述在我去世后被出版、再版的人。
我的藏书,凡是摆在书房书架和卧室书架上的,全都转赠刘雅雯处理……转赠刘雅雯的藏书中有一些与西夏学、黑水城研究、民族史相关的书籍以及一些古籍,如果刘雅雯觉得用不上,烦劳刘雅雯挑出来转给王荣飞和胡耀飞处理。
刘雅雯原来是林嘉文的历史老师,可是他直呼其名,通篇没有一句“老师”的称谓。
他在遗书中流露的,他一直对历史老师刘雅雯的爱恋之情——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情感?尽管少人提及,但却客观存在。连林嘉文自己都不避讳,说明他认为这是一份磊落的情感,见得光亮。事实上呢?现实中反对师生恋,尤其是临近高考,对孩子来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且他的心智尚不完全成熟,这份感情显然不可能不对他造成困扰。究竟是一相情愿的单恋还是无望的师生恋,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想探究,但这却不能排除可能是他悲观厌世和最终绝望轻生的理由之一。
如果他身边的人不仅看到他的优秀更看到他的孤独,看到他在历史研究之外,对人生的极端思维和认知障碍,并及时予以有效疏导,若他爱恋的大女人——他的历史老师刘雅雯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对这个少年给予必要的人生指引,也许对这个少年来说,会另有结局。
愿逝者安息、生者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