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春宵曲
[拘词牌]
钟雪灵
蝶恋花丛,郎情妾意,梅园寂寂添竹影。一帘幽梦度春宵,斜阳古道笛声冷。戏水鱼虫,天空飞鸟,和弦琴瑟颠鸾凤。知音难觅古今同,高山流水谁人懂?
踏莎行春宵曲
[不全拘词牌]
钟雪灵
蝶恋花丛,鸟迷天空,梅园寂寂摇竹影。一帘幽梦度春宵,斜阳古道马蹄声。鱼儿戏水,妾意郎情,琴瑟和弦乐融融。千古知音何处觅,高山流水与谁听?
外一首
捣练子.守夜 [不全拘词牌]
庭院深,人儿静,飘飘冬雪舞寒风。怎奈夜长人不还,独听更漏到天明
![踏莎行.春宵曲 <wbr>[拘词牌与不全拘词牌] 踏莎行.春宵曲 <wbr>[拘词牌与不全拘词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关于韵律诗和古词中的平仄,许多人概念模糊。按传统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单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即仄.
古代的“平声”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古代的“上声”调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即现在的第四声。古代“入声”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 当你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韵律。譬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吸来江水煮新茗(平平平仄仄平平),卖尽青山当画屏(仄仄平平平仄平)按古四声则是: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要平仄与不拘平仄之争从未断过。正确认识平仄才能更好应用,然书本上对平仄的解释多不正确。许多人太拘形式而束缚了手脚。为了诗词更好地服务大众,便出现了平仄新论。它是应用平仄的依据。李白、苏东坡等大家作品中都有过出律。诗词更应以意境、气势为重,上口就好。
不全拘词牌的《踏莎行.春宵曲》和《捣练子.守夜》就权作是我对平仄新论的解读与实践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