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晚我吃闵凡路老师亲手煮的馄饨

(2009-05-20 00:04:46)
标签:

家报

老伴

馄饨

传记

闵凡路

分类: 散文——有一点风花雪月

做客闵凡路老师家,感受亲人般的温暖

/钟雪灵

 

今晚我吃闵凡路老师亲手煮的馄饨

 

今天下午15时许,我如约驱车前往前新华社副总编、《半月谈》总编、国内部主任闵凡路老师家。许是天太热把我脑子热晕了,去过十几次的我,这次竟围着闵老师家一圈圈转起来,近在咫尺却找不见家门,最后还是老人家出来接我。好丢人!

就写前文化部长刘忠德传记一事,雪灵向闵老师做了请教,并对相关事宜进行探讨。闵老师主张采访大量相关的人,把传记得立体鲜活、多姿多彩,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但同时也越发意识到,这是一项艰巨而特殊的任务,需要付出太多的艰辛和汗水,否则传记将流于平淡甚至平庸。

还有,就是如果把传记写得过于“活”,可读性、趣味性可能有了,但它的教育意义及“榜样”的功能可能就要相对削弱。如何把老部长的传记与主旋律“挂钩”,同时又不失趣味性是我正考虑解决的一个问题和正在寻求的突破。

说着便到了晚餐时分。闵老师让我留下来与他和老伴一起吃馄饨,说保姆事先包好的,就煮一下就好。我欣然应允——从前虽没少在闵老师家吃饭,可一般都是保姆做的,今晚闵老师不用我插手,坚持亲自煮馄饨,我可得好好尝尝味道。

在厨房,看着闵老师切葱花、倒油爆锅、放西红柿等一系列熟练的操作过程,我不由感慨万端,说:“您和老部长只差一岁,身体健康状况却大不一样,一个精神饱满、思维敏捷,不但自己行动自如,还能照顾自己老伴,一个行动不便、事事都需要人来照顾,甚至连思想都不能流利地表达。”

老师说:“是啊,他的身体比两年前差多了。我练太极呢。”

自从老伴生病以来,虽有保姆做钟点工,可保姆回家后,还是有许多家务落到闵凡路老师身上。退休以来,他始终在文化公司或杂志社等相关部门做事,从大脑到肢体,从没有真正停歇过。

只帮着闵老师数了三人吃的馄饨,把剩下的放进冰箱,我便进屋和闵老师的老伴唠起嗑来,他家阳台上有棵像仙人掌似的绿色片状植物吸引了我的视线,因为它高到从地面花盆一直长到棚顶。闵老师的老伴告诉我说这叫“龙骨”,已经剪过两次了,要不早就顶着天棚了。这样高的“龙骨”在花窑也不多见呢。我拿出相机拍下这“龙骨精”。阿姨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相册说“看看我养的花。”我一看:“啊,太美了——君子兰等七八种花争芳斗艳,实在漂亮极了。还上了人们正在热议的闵家《家报》呢。阿姨告诉我说从前闵老师不太赏花,现在像她一样,从花打姑朵开始便一天天眼巴巴盼着它开,直到开得盛时,拿相机拍下来,别有一番兴致和情趣。

说话间,闵老师的馄饨煮好了。吃着口感真的不错。中午吃了太多的羊羯子,本来想让闵老师多替我吃几个,结果他和阿姨倒先把自己碗里的往我碗里添,到头来还是我吃了个大肚圆圆。不过,我还是觉得开心,因为有几个人有这份幸运和福气,吃上咱们敬爱的闵老人家亲手做的饭呢。饭后,我不想让老人家挨累,抢着刷了碗。

临了,闵老师把《穆青传》拿给我,让我读,还有他家新近出的三期《家报》也都给我拿上一份。闵家《家报》最近在几个电视台、报刊等媒体的争先报道下可是知名度大增,正在被人们热议呢。

在闵老师家呆了四五个小时,将近二十点时,我起身和二老告辞,闵老师把我一直送上车目送我离开。

今晚我吃得很简单,心里却很暖。因为我是被当家人招待的。因为每次来,早就没有父母的我便有重新找到家的感觉。这份感觉一直温暖我并鼓励我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