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风暴能否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8-10-12 16:51:01)
标签:

金融危机

华尔街

金融风暴

经济危机

全球性

钟雪灵

杂谈

分类: 杂文与评论——一家之言

   此文被新浪文化博客首页推荐

 欧美金融风暴能否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钟雪灵

 

就像中国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街头巷尾都在谈论地震的话题一样,近期以来,华尔街金融风暴成为全球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一时间,懂经济的不懂经济的都在谈经济危机;懂金融的不懂金融的都在谈金融风暴,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因为身为地球人,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如果金融风暴最终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那么每一个地球人都会是金融风暴的受害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金融风暴刮倒了多少人?"风暴"席卷全球,作为“风暴眼”的纽约华尔街更是电闪雷鸣、风声鹤唳,失业者仰天长啸、欲哭无泪,投资者怨声载道、悔不当初,旁观者扼腕叹惜之余,也为自己没有搭上这条"沉船"而暗自庆幸……昔日以在此就职而感风光无限的人们一夜间被推入到美国的失业大军中,他们的境况和暴发的金融风暴一样,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

 

 正如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所说:在我35年经济学家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及数次金融危机。而此次危机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置身于这场信贷危机已近15个月,自915日开始的那周起,恐慌阶段的迹象便暴露无遗。而此时,我们正处于知名学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所说的一场危机的剧变阶段(revulsionstage)”——盲目地一哄而上出售那些减值资产,以至于银行停止用这些资产做抵押发放贷款。而当恐慌情绪占据了市场,投资者(及投机者)会不假思索地将少数人犯下的错误怪罪于绝大多数人。恐慌是任何一场危机中最危险的阶段——而市场暴跌及随之发生的信心缺失使这一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欧美金融风暴能否带来全球性经济危机呢?

 

这些日子以来,举世都在关注,欧美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正在快速演化为一场可怕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人们耳边不断传来贝尔斯登、美林已转手、雷曼兄弟已死亡的噩耗,华盛顿互助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等无不被殃及,且危在旦夕,曾经的金融圣地华尔街如今已风光不再,到处是人们的叹息和眼泪,到处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这场由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危机正迅速蔓延,渐次演化为一场殃及全球的经济危机。欧洲多国政府纷纷筹巨资救助其主要的金融机构。

 

这场危机的发生,正好验证了60年前一位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对“自由市场经济必将为祸世界经济”述评时所作的预言。他说:这种自我调节的市场的理念,是彻头彻尾的乌托邦。除非消灭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物质,否则这样一种制度就不能存在于任何时期:它会摧毁人类,并将其环境变成一片荒野。而且,社会不可避免地将采取措施保护它自己。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会损害到市场的自我调节,打乱工业生活,从而以另一种方式危害社会。正是这一两难境地,迫使市场体系的发展进入一个特定的瓶颈,并且最终使得以它为基础的社会组织陷入混乱。

 

但愿像史蒂芬·罗奇所说的那样,“对于金融恐慌,我需要指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都是暂时性的……”

 

但愿如此。希望欧美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不要过于强烈和持久,希望这场危机导致的不幸和灾难不要波及全球更多的人。阿门!

 

链接:全球救市却挽不回訇然倒塌的信誉

 

附:欧美经济出现衰退迹象 新兴市场贸易面临下滑

 

  袭扰全球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业已度过“周岁”,全球金融业的最终损失额或将超过1万亿美元。身处风暴中心的华尔街遭遇上世纪大萧条以来的最大打击,今年以来,宣布倒闭的美国大小银行已达10多家。

  为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避免风险从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传导,经过近半个月的激烈辩论,美国国会参议院与众议院已于日前通过了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

  

 被格林斯潘评论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目前尚未明确见底。它将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怎样的后果、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哪些影响、全球金融体系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危机,衍生危机拖累全球经济

  种种迹象显示,陷于次贷危机核心区域的美国及欧洲经济,正面临下滑的危险。

  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由于个人消费开支和出口增速低于预期,将第二季度GDP增长率由此前的3.3%修正至2.8%;第二季度欧元区主要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均出现负增长,是欧元区诞生以来首次出现整体负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

  更加严峻的现实或许还在后头。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向记者介绍了危机正在显露出的可怕面目:当次贷危机演变为信贷危机之后,金融体系的瓦解必然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冲击。企业的资金压力将更加紧张,最终会引发股市的进一步下挫。当楼市和股市双双跳水之后,居民的财富会大大缩水,消费不得不缩减。当消费出现了下降,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就会熄火。在这个相互依存的时代,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或缓慢增长之后,欧洲、日本会步其后尘,东亚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专家指出,次贷危机后,企业在公司债市场、股市和货币市场均出现融资困难,这将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紧缩影响。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信贷紧缩和股市的进一步下跌将对消费产生影响,从而触发经济的真正衰退。

  此外,金融风暴还给发达经济体间的出口带来负面影响。外部需求和欧盟内部需求均受到抑制,金融危机正对欧洲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另外,此次金融危机将对美国以后的实体经济造成损害。”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陈志武预测,美国下半年几乎肯定出现衰退,并且衰退至少持续一年时间。德国基尔世界经济所则预测,德国这个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的不景气状况将持续到明年底。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全球化黄金时代已经终结。

  欧美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新兴市场贸易面临下滑

  如何摆脱欧美经济下滑对本国的影响成为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最关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区经济之间难以完全脱钩,全球经济恐怕将不得不面对‘环球同此凉热’的现实。”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种影响将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反映出来。”洪平凡认为,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达30%,其进口占世界贸易的15%。因此,美国经济走软甚至出现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对外贸依存度大的国家来说,情况将更为严重。

  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靠扩大出口等战略迅速崛起,对美欧的贸易成为支撑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但金融风暴引起的美欧内需减缓,对东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将是个沉重的打击。

  基于这一因素,亚洲开发银行9月中旬将明年亚洲经济增长率从之前预计的7.8%下调至7.2%。

  对全球贸易来说,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害还包括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上世纪20年代末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均高筑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并转嫁危机。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化将受到严重挫折,并经历一次巨大的退潮。

  当前美国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加上美政府为救援“两房”的2000亿美元,加上救援美国国际集团的850亿美元,再考虑到未来或将出台的更多大规模救市措施,这些数额无疑会增加美国政府未来的财政赤字,进而引发美元汇率更深程度下跌,诱发油价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从而可能继续推高全球通胀率。

  这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困局,在承受经济下滑风险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承受输入型通胀的潜在威胁的准备。

  衍生金融市场道德风险大,美国投行模式学习代价高

  新一轮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迅速反应,陆续推出了向市场注资、接管问题金融机构、禁止做空金融类股票、出台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等多重措施,美联储又批准摩根斯坦利和高盛转变为传统银行控股公司,将投资银行纳入美联储监管体系。

  不过,这一系列被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比喻为“快餐式”救市的措施,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还远远不够,当今全球金融体系和金融发展模式面临变革。

  “从根本上来看,这些措施只能对金融市场起到暂时的稳定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拯救这次危机以后,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体系必然面临新一轮的革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主任巴曙松说。

  作为众多金融创新产品的发源地,以及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创新最为活跃的金融市场,美国一直引领着世界各地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趋势。与欧洲相比,其自由有余却监管不足的金融创新模式,虽然一方面有使风险放大之忧,另一方面,却也给金融机构带来翻番的利润。因而这种金融发展方向,一度为新兴市场国家所效仿。

  “高风险、高杠杆的投行模式是典型的美国模式,这次受到影响比较小的是比较传统的欧洲银行,以后的金融模式可能会更多地从美国模式转到欧洲模式。”何帆说。

  “美国过度自由的金融模式,虽然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更高的效率,但次贷危机确实暴露出这种模式具有很大潜在道德风险。”社科院研究员张斌说。

  另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如何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认为,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要避免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就必须坚持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