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钟雪灵
钟雪灵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120
  • 关注人气:120,8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新闻同行在午夜跳楼自杀之谜

(2006-09-24 12:20:00)
标签:

钟雪灵

杂谈

同事跳楼

自杀

分类: 杂文与评论——一家之言

   编者按 在我熟悉的人群中,有不少自杀的案例,从前找不到死因,现在看来,都极有可能源于"抑郁"凶神.接下来,我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故事,但愿成为前车之鉴,让亲爱的您有所提防,将抑郁之魔扼杀在摇篮里.

 

   再过些日子,就是我一位新闻界同行加朋友木子的四周年祭日。木子是在一个午夜,从二十多层楼之高的自己家中纵身跳下身亡的。北国深秋初冬之交的午夜已有些寒风凛冽,路上行人稀少。当木子突然从楼上坠落时,楼下只有一位卖烤地瓜的老大爷还没有收摊。他说当时借着小区的灯光,他看到“那孩子的嘴还一张一合地动了几下”。之后,他马上以变了调的声音喊“救人哪!救人哪!”

 

结局可想而知。从二十几层楼跳下的人,没遮拦地落地,是不会有任何生还的可能的。送医院还没及抢救,医生就下了死亡报告单。

 

第二天,当太阳升起时,这个噩耗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震惊和心痛!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一个电视台优秀记者,一个事业蒸蒸日上的刚过而立之年的人,他有老人需要赡养,有孩子需要抚养,有太多的亲朋好友堪为牵挂,他怎么舍得丢下这一切“慨然”赴死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听说木子留下的“遗书”是写给他在日本留学的老婆的。内容很简短。他说自己先走了,对不起她。按这种说法仍然找不到木子自杀的真正原因。一时间,周围的人猜测纷纭。

 

其实,用现在的逻辑看,木子患的就是抑郁症,像以同样方式自杀的哥哥张国荣一样。只是前几年,在那座城市大家还不太知道这一说。我如是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师出有名。

 

知道木子跳楼的消息后,我心中暗暗自责了好久。原因是在他跳楼前不到一周时间内,我们采访同一个政府会议还见过面。中午在一起就餐时,我发现坐在身边的木子目光忧郁、闷闷不乐,极少开口讲话。当时,大家还拿他“调侃”,和他一起来的一位同事对我说:娟子交际广,手头有漂亮妞给木子介绍一个吧。我顺口道:那怎么可以,这不是祸害人吗,让木子犯重婚罪啊,你想?他的那位同事顺口道:原来你不知道啊,他媳妇要常驻日本,不要他了……

 

当时,我看到木子的脸青一阵紫一阵的,于是马上给对方使眼色,让他不要再说下去。

 

我知道木子是有“心病”了。他平时话虽不多,可人前谈吐还是满自如的,偶尔也开开玩笑。可是这一次,绝对不一样的!凭着做过几年心理热线版块的经验和职业习惯,我事后真想约木子好好“谈谈”,听他讲讲自己的心事,然后用我积累的经验和友情对他加以安慰与宽怀。不巧的是第三天我就因公离开了那座城市。当我回来时,活生生的木子已化为一缕云烟!

 

我觉得木子的自杀与他妻子去日本留学时间太长不归有直接关系。木子的妻子原说去日读两年学士的。木子一个大男人在家带着孩子,苦熬两年,好不容易盼到妻子结业了,结果她又提出要继续留日读硕士,需要再延长三年!这是木子崩溃的真正原因。

 

试想想,一个本来就很内敛自律,有着传统道德观念的男人,血气方刚、身子旺跳着,他有正常的人性需求,然而却长期处于“饥渴”状态,他的性格和观念又让他不会像别的男人那样去涉足娱乐场所寻花问柳,适当排谴.且他要在紧张无序、波动很大的正常工作的同时照顾好孩子,还有女方的老人也在他家,需要赡养,同时又当着“忠诚的卫士”,为女儿守护着“一方净土”……

 

再不要往下想了!一个大男人啊!恐怖不?两年已够漫长,再加三年,天哪,那真的跟判了刑没啥两样!且判了刑的人自己知道是罪有应得,还有个心理平衡,可木子呢,一个优秀的鲜活的生命,凭什么要受这种惩罚啊?!

 

他委屈他郁闷他无奈,更重要的是他承受不了,同时他也放不下——妻子留学两年改为五年已超过他所能承受的心理极限,可同时,他也放不下他曾经拥有的东西,比如代表爱情、婚姻的他的妻子。他也许是割舍不了,也许是碍于面子,不想让人知道他的无奈与尴尬,以及他作为一个男人所忍受的一切。于是,他想到用一种看上去“最简单最彻底”的方式一了百了。他也许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解脱,也许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对方,以死告诉她她的所为已让自己“没有活的理由”。不管怎么说,反正他去意已绝!

 

据了解,长期处于情感压抑特别是性压抑中的人,处于思念与焦虑中的人及失业了离婚了等没有归属感的人群是抑郁症的多发人群。种种迹象表明,木子最后的跳楼自杀非常可能是受了抑郁症“死了痛快”的“诱惑”的。

 

木子的死,是他的亲朋好友心中永远的痛。特别在他的祭日将至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时,又更多地提起了他和他的“自杀之谜”。但在我看来,这个“谜底”基本已经找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