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何庆魁独家专访钟雪灵 |
分类: 名人明星访谈——各有各的精彩 |
一个智慧而朴素的“渔翁”
——乡土作家”何庆魁专访
记者 钟雪灵
[注:与何庆魁合见相册]
艺术的灵魂就是真善美
开始,何先生目视前方,显得很“沉默”,待记者接二连三地提出几个问题之后,他开始认真审视我并有问必答、侃侃而谈。这时,我发现何先生虽不苟言笑,还是蛮亲切的。
何先生告诉记者,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他不介意别人把他叫做“打鱼人”或者我此时称他“乡土作家”。他说他认为艺术的灵魂就是真善美,人也必须是真诚、善良、心灵美好的才可爱。在他的眼里,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一棵大树与一株小草没有什么区别,但它的生命必须是鲜活的,鲜活的东西就有魅力。如果一棵小草非要攀高把自己挂在树稍上,那它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很快就会枯萎死去。
早在十年前,何庆魁就开始从事剧本创作,从最早的《夜深人不静》、《一乡之长》到《刘老根》(1、2)和《圣水湖畔》——前两部剧虽然也有些反响,却远没有后来的两部那么强烈,特别是他的文化公司成立后,开山之作《圣水湖畔》的大获成功,更让他对自己从事农村题材剧创作的实力充满自信。而十多年来,他的小品创作也成绩喜人。从最初在全国小品大赛上获惟一金奖的《包袱》到后来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并获一等奖的《卖拐》、《卖车》等,都颇受观众喜爱。而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被公认为是经典之作,至今仍无人能够超越。.
记者问《圣水湖畔》中的马莲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物原型,他说没有。又问:现实生活中的高秀敏大姐像不像“马莲”,他答:就是量身订作的嘛。一个作家的灵感源泉就是火热的生活。记者提及剧中情节是否多是不加修饰的原生态的,何先生说:未必是生活的原貌,作品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等多种因素的积淀和真实写照。他形象地把生活比喻成葡萄,把写戏比喻成酿葡萄酒,只有上乘的“葡萄”,才会酿制出芳香四溢而又爽口的“佳酿”。
有人觉得拍农村戏挣不了大钱,也有人说农村剧是大俗,雅不起来,拍多了容易落俗套并让观众感觉审美疲劳。可何庆魁自有他的一套理论。他说不会的,他会不停地翻新花样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
今年春天,在《圣水湖畔》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百余家新闻媒体,何庆魁公开称:写农村戏没人写得过我。
记者问何先生将来还有没有可能与赵本山合作,他坦言:如果有必要,大家又都有合作的愿望和诚意,还是可以合作的。
老何的“家事”与“心事”
记者问何先生:幽默、朴实、亲切是您现实生活中的主流性格吗?何庆魁说:应该是。
在《圣水湖畔》中,何庆魁与儿子也是一对父子。他说儿子是辽原市艺术团的口技演员,是著名相声演员师胜杰的弟子。
问何先生,在他的眼中高秀敏大姐是个怎样的女人,他答:就一个字“真”,高兴了就笑,伤心了就哭,生气了就骂。问何先生:是他成全了高秀敏还是高秀敏成全了他,他答:谁成全了谁呢,一个演员有人为他写好本子这是一种幸运,而一个剧作家遇到一个好演员应该说同样是种造化。
听说何庆魁有意再打造《圣水湖畔2》,记者问有无此事,何先生说没最后定。问他接下来的打算,他说要在迈进花甲之年之前再“压”出一部戏来。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答:打造农村题材的“史诗”剧,至少要三十到五十集巨制。
何先生身边工作人员限定我的十分钟采访时间,被他大度地放宽到三十多分钟,他说他不习惯别人限制他与观众见面,他觉得走在喜欢他作品的人群中没有什么“不安全”的。想到他还要上台给观众表演节目,记者还是在拍照之后告辞。
当天晚上,记者接到何先生打来的电话,称他读了我的几篇报道后,感觉文笔朴实又不失文彩,正是他喜欢和需要的那种。他说自己现在公务繁忙,非常需要一个高级助手,全权处理他的文稿及对外活动,以前有不少高学历的人毛遂自荐,可他却都感觉不到共鸣。说我若愿意一试,可抽时间见面详谈。我说我有工作,恐怕眼下难以从命,不过我可以考虑。
27日,何先生又打来电话,说央视一摄制组正在长春、松原等地给他拍专集;30日,他又去四平师范艺术学院讲课并接受该学院聘他为客座教授的仪式。记者问及他讲课期间的情景,他向记者描绘说:会场坐满了,连过道上也站满了人。在讲课的两个小时期间,台下掌声和笑声不断。他几乎都在讲他操作的案例,都是经验之谈,不涉及空洞的理论。该院还声称要开一个研讨会,专门研究“何庆魁现象”。
何先生告诉记者,若有时间,希望与我深谈,以商榷有关事宜。
注:关于名人明星的专访不经本人许可请勿以任何形式转发。谢谢!